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旧时王谢> 旧时王谢 第6节

旧时王谢 第6节

  谢真石伸手支颐,美目中显出思索之色:“这却不是我有多敏锐,而是她同常人确实不太一样。”
  停了停,她抬头看向谢尚:“我们今日自家人关起门来说话,不提那些虚词,坚石你告诉我,高门子与寒门子究竟有何区别?”
  这问题问得十分尖锐,传扬出去必然是一场风波,然而谢家由儒入玄,努力扬名出仕,都是为了提振家族地位,在这方面下过苦工钻研,谢尚也不例外。
  他下意识警觉地环顾周围,确认屋内并无外人,随后略作踌躇,终究向姐姐给出自己琢磨出来的答案:“无非是婚宦、被服、饮食,只凭一两代人无法积聚,需要累世经营才能见效。”
  谢真石轻轻颔首:“我亦如是观。世家最重婚宦,为的是姻亲之间相互提携倚靠,保得家族累世不衰。被服、饮食自古以来难晓,故俗云‘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然而这些大抵都是外物,与个人的天性禀赋无甚关联。我方才说那位王娘子与常人不同,是因为我从未见过像她那样的人。”
  两人谈论之间,婢女阿蒲已去后厨将食盒里的点心另外装盘。又从陶罐里取了茶饼研碎,为两人烹煮了一壶茶汤。这时候壶鸣汤沸,她盛出两杯茶汤,撇去茶沫,和装盘后的点心一起奉上案几。
  谢尚担心姐姐在聚会上劳心耗神,有意让她放松休息,于是顺着婢女奉茶的档口岔开话端,笑道:“我们先看看五世长者家的饮食与寻常人家到底有何不同,再谈人不迟。”
  说着,将眸光转向婢女奉上的托盘,只见从洛阳特意带回的白瓷盘里摆放了两朵梅花形状的小点心,一朵嫣红,一朵玉白,花瓣中央刻着明黄花蕊,根根分明,很是精巧可爱。
  他轻咦一声,两指拈起一朵白梅上下打量,手指稳定,肤色玉曜,与他手中的白梅茶点几无差别。
  “不枉阿姊又为她保密,又说了许多好话,她待阿姊着实用心。”
  谢真石很喜爱他浑然天成的风姿,含笑看他:“此话从何说起?”
  “我在句章见王允之时,他可没拿这么精致的茶点招待我,我原以为是他家一贯清俭,倒也未曾多想,现在才知道他根本就是敷衍我呢。”
  谢真石顿时忍不住笑出声来,为不在场的王允之分说道:“他在郡里巡检士卒器械,又不是游山玩水,做这么精致却要招待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才是他该关心的事。”
  谢尚有些奇怪:“阿姊怎么知道他在巡检士卒器械,你们聚会难道还谈论庶务吗?”
  他没跟姐姐说过为何在句章遇到王允之,所以对方只能是在王家的聚会上得到消息。按此时风习,男子宴饮都很少谈论军国庶务,认为那些是应该在官署内处理完的俗事,不值得带到宴会上作为话题,他虽然不了解女郎们聚会时喜欢谈论什么话题,但料想也不会与政务相关。
  谢真石道:“那却不曾,主要还是谈渡江以前的往事,以及各家祖上的出众人物。”
  谢尚点头:“谱系学么,让我选也是这个题目,适合初识增进彼此了解,而且都能说得上话,不至于无聊。”
  与此同时,他在心内暗自诽谤道:唯一的毛病是门第越高,能说的越精彩,有了分别为南北第一的王、陆两家在,其余人很容易沦为陪衬。
  却听谢真石道:“谱系是席间常有之题,原也寻常,不过那位小娘子自己倒没说王家的事,只是旁听各人发言,略作总结,每句话都能说到各家最得意处,评价精当,辞约意赡,原封不动记在史书上也未尝不可,真想让坚石也听听。”
  谢尚挑起眉毛,这才有点认同姐姐给对方的评价,肯定道:“言中各家得意处并不稀奇,近几年修史者颇多,下帖邀人前专门查阅一番便能做到,只听不谈才是显示她器量的地方。”
  品评人物是名士必修课,他习惯性地评价起对方:“王与马,共天下——她家祖辈事迹世人皆知,何尝需要另加宣扬?纵然妙语连珠,弘丽妍赡,和她一比也落入下乘,正可谓无言胜千言,是真正高明之举。只是如此一来,陆家娘子想必不肯善罢甘休?”
  谢真石微微一笑:“坚石还欲套话吗?”
  被戳穿意图的谢尚脸颊略红,不好意思地调转视线,顺手拈起刚才没忍心下口的白梅茶点低头品尝:“唔,这梅花里还裹了些馅料……酪浆?”
  “是么?我也尝尝。”
  谢真石见好就收,看他选了一枚白色,自己便拈了一块红梅,表皮内同样裹着少许酪浆,是北人钟爱的美味。她闭上眼睛,一边回味酪浆在舌尖上融化的乳香,一边感慨:“酪浆虽好,然而吴人似乎不耐食酪,不知另几家小娘子吃不吃得惯。”
  “阿姊这却多心了。眼下又不是赏梅的季节,那位小王公子印那么多梅花作甚?必然是以寒梅送北人,喻坚贞之志,吴人另送南方风物。陆玩几年前才在丞相府上食酪致病,她既然做过功课,不可能连这都考虑不到。”
  谢真石一想也是,转头向弟弟投去赞许的目光:“理当如此,还是坚石心细。”
  “只是阿姊今日劳心太过,才会一时不察。”谢尚端起茶杯啜了口茶汤,润润嗓子,“阿姊方才话还没说完呢。”
  晋人喜欢在言语上游戏较量,姐弟两人互逞心机套话一阵,由担心姐姐的谢尚先主动示好,不卖关子直言相告,谢真石一天下来也确实有些累了,坦诚答道:“坚石是想问为何知晓王允之在郡里巡查士卒器械么?王娘子不曾提及,是我自己猜的。”
  “那位娘子……是天生的人上人。看她吩咐人做事,根本不需要言明应当如何如何,仆从便会自己想方设法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极力让她满意。”
  “我也治家,明白能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因为这不是使用奴隶的做法,而是使用士的做法。前者只需要培植出敬畏之心,后者却需要培养出爱戴之心。”
  “她那园子才修了一个月,然而景致灵秀动人,法度蔚然可观,不知花费了多少巧心妙思,调配了多少南北资源。坚石过去说王府君与王允之两人都清心简约,不治经营,可见那园子完全是顺她的意所建,而她家人负责给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满足她的想法,全家人对外保持一致。”
  “她院子里有两个婢女,一个在前门迎客,一个在后院侍奉,前门的叫司南,后院的叫司北。虞家四娘先在前院见到司南,又听她在后院使唤司北,打趣问是否还有司东和司西,坚石猜王娘子如何回答?”
  谢尚听到这里,已经大概明白了谢真石那句“从未见过像她那样的人”作何理解,于是笑着摇了摇头:“这位小公子的想法不同凡俗,我如何猜得到?”
  “她当时对虞四娘道,‘人生在世,唯患德、功、言不立耳,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已是振聋发聩,可她还要立功,再念及坚石说于句章遇到王允之,答案呼之欲出。”
  #
  《会稽实录》曰:王琅有二婢,名司南、司北。客有问东、西何在,王曰:人患德、功、言不立,无问西东。《世说》载陆清河说周处: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遂知其志已坚而患在不朽,非与时沉浮之伦。顾视南北,则知南者南面,北者北辰,意明矣。
  ——《野处随笔》
  《会稽实录》说:王琅有两名婢女,分别叫司南、司北。有客人问司东、司西在哪里,王琅回答:“人生在世,怕的是不能建立德行、功名、学说,不问西东。”《世说》记载陆云勉励周处:“一个人只怕没有立下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显扬呢。”因此知道王琅此时已经拥有了坚定的志向,想要达到古人的三不朽,不是随着当时的世俗或进或退的那类人。反过头思考司南、司北的意思,能明白南是君王南面治人之术,北是群星拱卫的北极星,心意很清晰。
  ——《野处随笔》
  作者有话说:
  这里的西东,当成苏轼“鸿飞那复计东西”的东西或王实甫“伯劳飞燕各西东”的西东理解即可,有去向、前路、前程的意思。
  南北不一样,中古语境里经常和帝王、君主相关,地位比东西重。
  第10章 府中问对
  雾里看花,总觉分外美丽。
  王琅送梅饼给谢真石,纯粹是因为她过去读韵学的时候,有人将谢尚月夜吹笛之事与寿阳公主额着梅花并提,让她觉得十分有趣,并没有其它曲折隐喻的心思。
  闺阁里的聚会对她意义有限,保证作为地方长官女眷结纳当地士人的本分履行妥当之后,其余都是顺着天性自由挥洒,没投入太多精力。
  她到会稽后的时间主要花费在三件事上:其一是与王允之共同核查清点会稽郡内的在籍士卒与武备情况,同时沿路考察郡内的交通干道,招募熟知地形的当地人做向导,填补舆图;其次是借着修园子的机会摸排郡中豪族势家的产业人脉与资源分布,分辨他们对新任长官的立场是支持、旁观还是抗拒,建立谍报系统,网罗三教九流;此外还搬出曹操“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的例子,撺掇王允之带她到郊外田猎。
  此时贵胄豪门田猎之风极盛,,最有名当属孙策、孙权兄弟的事迹,前者甚至在田猎中遇刺丧命。不喜欢的人固然会讥讽为粗俗卑贱,但主流社会仍然保持着多元化的审美,既推崇卫玠弱不胜衣的风致,也欣赏王敦扬槌奋击的雄爽,没到南朝晚期那么腐朽僵化。
  王舒常年外放都督军事,子女擅长弓马、喜爱田猎完全合理,会稽人不了解王家内情,只当是府君之子的小小爱好,没放在心上,而王琅得以在田猎中操练私兵,名正言顺掺进军事训练——
  会稽郡内的郡兵她不便接触,王家的私兵却没这个顾虑。按照此时风俗,地方军事长官卸任时可以从驻扎兵府带走少量部曲。王舒自己频领望府,但不治产业,部曲养得不多,王琅接手家事以后有心改变,渐渐将僮仆、佃客、部曲里能用之辈都转化为可以作战的私兵,清点下来规模从五百扩充到一千四,连王允之听到都吓了一跳。
  充实的忙碌中,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第二年。
  王琅自认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尽力做了,计划以外恰逢其会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以至于五年约定期满,察觉到紫府中封印松动、仙灵之气苏生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如释重负的心安,而是带着埋怨的调侃:
  “你醒的可真是时候。我最忙的时候你不在,事情都做完了你就醒了,是发现开学了来收作业吗?”
  当日刚入九月,按公历算已属十月,不是王琅习惯的开学季,但日子恰好是九月初一,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多余联想。
  “你哪次长假作业不是开学前一天赶工抄的,我不认为有任何收取价值。”
  回答她的人黑眸深湛,白发胜雪,容色与王琅初识他时别无二致,只有更加蕴藉的神光证明这几年的休养没有白费。
  王琅如今与他坐在一条船上,彼此休戚与共,看到他状态好转,心里倒也为他高兴,没有拌嘴大方问道:“这次能留多久?”
  对方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托出一片灵光流动的玉牒,递到她面前,神色澹宁沉静,令人想起昆仑山颠的白雪:“核内阴阳二气燮理已成,自成小周天循环。余下不过修缮填补之功,无须我居中主持,端看你的本事。只要你神魂稳固,能入定紫府,随时都可见我。”
  他手中所托的玉牒名头极大,是商周更迭之战中辉煌赫赫的封神榜,只是不仅受损得非常严重,功用也与传说中大相径庭。
  当王琅还在现代时,这枚玉牒不知怎么寄居到她紫府内,每日汲取她命格中的气运修复自身。
  王琅初时只觉得自己运气极坏,每前进一步都靠努力得来,不存半分侥幸,后来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总好像被什么东西紧紧追赶,无法摆脱,只有在梦中才能获得少许喘息缓解,直到姜尚醒转——就是眼下站在她对面的雪发青年,历史上辅佐武王伐纣、奠定周兴六百年、受封齐国的太公望,传说中昆仑山玉虚宫掌教元始天尊的弟子,封神计划的执行者——情况顿时发生变化。
  自他醒来,封神榜的修复全由他一手主导,不再毫无节制、敲骨吸髓地榨取寄主,而是一点点被抽丝剥茧地转嫁到外部,引导向内外平衡之态。
  王琅和他的关系历经前后几次转折,最后终于基本达成一致:由王琅协助他将封神榜修复完成,他则指导王琅如何一步步修复,并掌控封神榜的力量为己所用。距今五年之前,两人最艰辛的原始积累告一段落,姜尚将神识沉入玉牒,巩固修复成果,到如今五年期满,正是两人互交答卷,共同制定下一步计划的时候。
  “我其实不太明白,如果你要借助王朝气运修复封神榜,最快的方法难道不是让我生于司马家,有皇权名义在手,可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方便多了,做事岂不顺利百倍?”
  尽管自认为做得不错,王琅还是先习惯性地放大自己遭遇的困难,为后续谈判留出余地:“我仔细想过,东晋女子的地位确实比前朝高,但也没有高到能入朝为官的地步。就算是女子地位更高的北魏,也不过出了一个胡玄辉为女侍中,但那是因为她姐姐元太后临朝听政需要助手,和武则天临朝用上官婉儿秉政相仿。就算一时可以依托父亲兄长之下行事,名不正言不顺总是麻烦。”
  姜尚看着她沉默一阵,模仿她的句式淡淡开口:“我其实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你一定要找到历史中的例子才能做事。就算你非要找一个人物去对标才肯罢休,为什么要对标胡玄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他是开一代之先河,行前人所未行之创举的一类人,生来就是为了创造历史,并不囿于前人的成果。
  王琅事后回想,觉得对方当时的心情大概十分之无语灰暗:你都有我在身边了,思考的为什么还是入朝为官这点不值一提的小事?
  但她当时未曾察觉,反而扬眉好奇道:“那你说该对标谁?”
  以姜尚之本心,大抵很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是王琅一直目不转睛盯着他看,他才终于不情不愿开口:“平阳公主,李渊第三女。她是家中三女,你也是三女,她家为陇西李氏,你是琅邪王氏,较之胡玄辉与你的境况更像。”
  王琅略微歪头,不敢苟同:“东晋偏安江东,类比南北朝那样的分裂政权正相仿佛,隋虽短命,却是结束三百年分裂史的大一统王朝,哪里是东晋能与之比肩的。平阳公主……你都说了她是公主,不受儒家对人臣那一套约束,对我参考价值不大。”
  姜尚神色不变,语气平淡:“她起兵响应父兄,收拢七万之众的时候,李渊可还没登临龙门。”
  王琅想了想,虽然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但平阳公主拥兵七万,独有军功的事情她也记得。
  隋末义军蜂起,群雄逐鹿,她让丈夫柴绍秘密去太原支援父兄,自己返回鄠县李家庄园,变卖家产招募南山亡命之徒,得到数百人,在关中起兵响应李渊。当时李渊从父弟李神通也在鄠县响应,但不如平阳得人心,于是关中由平阳主事。邻近几支义兵各有数千人规模,被平阳派家僮说服归顺,在她麾下与隋朝官兵交战,连续攻克三城,声望高涨。然后凭借树立起来的威信申明法令,约束士兵,禁止劫掠,远近都来归附,聚拢起七万之众,威震关中。
  李家主力渡河,她与她的二哥,即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渭北会合,李家完整保留了她的编制,让她和丈夫柴绍分别建立自己的幕府,平定京城。
  离世下葬时,李渊特别为她下诏增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主管祭祀礼仪的太常觉得不妥,理由是历史上妇人下葬从不加鼓吹,李渊不听,还是给她加了鼓吹。
  有意思的是《旧唐书》修这段历史,让李渊举了周文王之母名列十乱(周武王认为的十位治世之臣)的例子,为他拿鼓吹为公主下葬的决定增加说服力。
  但在欧阳修带人修的《新唐书》里,李渊没做多余解释,直接断然下令:“过去公主身执金鼓,功参佐命,古代哪有这样的事!就该这么用。”
  自信昂扬之气彰显无疑。
  王琅回味姜尚之前的话语,感觉到有某种相似的飞扬锐气蕴藏其中,连带着她也心情飞扬起来,不再玩弄虚词,而是端正面色,坦白将自己近五年的行为与对时局的看法和盘托出,咨询姜尚的意见。
  “苏峻麾下以北地流民为主,有骑兵,如果举兵进攻建康,应该和北方入寇的情况差不多,以秋冬为最佳出兵季节。眼下已是九月,剩余时间不多。吴国内史庾冰素有令名,被庾亮安插到吴国以后积极修兵备战,陆、顾两家私自募集的部曲约有几千,不可能坐视家乡被战火焚毁。只是秋冬水枯,河道受阻,难以走水路运输士兵粮草,走陆路又容易被骑兵袭击扰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想要对建康战场有所作为却不容易。”
  姜尚静静听她从建康说到会稽,从朝堂说到地方,没有给予任何评价,直到最后她说完时局与自己的判断,才淡淡开口,问了一个与时局无关的问题:“假如你去募兵,你会选择南方繁华富庶之地的良家子,还是北地贫乏艰苦之地的亡命徒?”
  王琅满心自信的情绪被他问得一堵,缓了一会儿才叹息道:“一个是羊,一个是狼,怎么能比呢。”
  她本是心思灵敏、一点就透之人,这时候已经明白姜尚对她的判断并不赞同,但还有些疑惑:“南人当真如此不善战吗?陆、顾两家积极仕宦,孙吴时出了那么多将领,还有陆逊那样打下以弱胜强名战的先人,族里不至于没有擅长军事的人才吧。”
  姜尚一条条为她解释:“南朝劲旅,以江北淮南为先,尚气力,多勇悍。三吴冠带风流之地,多年未肇兵祸,士众知兵习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至于陆、顾……你既然知道这两家积极仕宦,便该知道两人善于进取的人才都在建康出仕,留于族中的多是守成之辈,倘若无人领导,仅仅能够自保罢了。而庾冰在郡仅一年,除了外戚身份无所倚仗,还要征调吴地的民力物力,陆、顾那样的豪族如何肯跟他齐心协力,听他调遣。”
  王琅听得出了一层冷汗,这和她去年离开建康之前跟王悦分析的情况恰恰相反,称得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和赵括纸上谈兵有得一拼。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
  或许是看出了她的心思,姜尚注视着她道:“你现在的问题在于没有机会实际接触这些讯息,不是才智不够。很多时候,庙算只是在较量敌我双方谁掌握的信息更多,看得更深刻。”
  王琅瞥他一眼:“所以一开始我就在问你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出仕,现在不管做什么都要隔着一层,好难受。”
  虽然王允之、王悦都对她很好,堪称凡有所求,无有不应,但和自己出面接触完全是两回事,她太有感触了,只是苦于没有办法:“你方才举平阳公主的例子,她确实和我的处境非常相似,父亲都经常做地方刺史,有门第优势,甚至连二哥比大哥出众这一点都相似,而且她也是以最常接触外界的军功起家,一个人在关中勒兵七万。但就算这样,她也没有在朝中正式任官,而是借助公主的身份行权,想要打破藩篱,光明正大站到台前太难了。”
  姜尚看着她再次陷入沉默。
  王琅被他看得有点不自在,摸摸脸颊道:“我说的话有哪里不对吗?”
  姜尚闭了闭眼,维持住神色平静:“我只问你一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