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擎宋> 第1002章:二次驰援太原

第1002章:二次驰援太原

  经略安抚司。
  灵夏路一众官员齐聚公抚司正堂,此刻所有人的面色都凝重非常。
  朝廷再次援驰太原的诏令己经传到兴庆府,除李纲所率兵马外还有驻屯于沁县的解潜部,驻屯于辽州的刘韐部,驻屯于文水的折可求、张思政部,驻屯于南北关的范琼部,计划以兵分数路的优势兵力围歼银术可孤军深入的疲敝之师。
  第一次驰援太原以损兵折将告终,更是动摇了军心,而前事不过月余,未做充分准备,朝廷便再次下令二次驰援太原,这难免不让人心中感到忧虑。
  “太原是为我大宋西北蕃篱,金人围攻至今己有八月,虽城池未失,但情势也很是危急,倘若太原失守,西路金军可长驱直下,进占据渭南潼关要道,割断西北与汴都之间的联系,使西军无法入援汴都,更掐断天子西进入蜀的通道,使我大宋朝廷居于险境……”乐天于堂上慷慨陈词。
  看着众人,乐天最后说道:“诸位大人,现下朝廷的诏令己到,令乐某率军东出灵夏援驰太原!”
  “粮草军饷毋需经略大人操心,下官等人定会给予充予保障!”乐天话音刚刚落下,灵夏转运司通判兼盐事制置使王庶与仓司主官沈永召立时说道。
  有种师中粮草短缺兵败杀熊岭的前车之鉴,没有人会忽视后勤保障这个大问题。
  兵马都监孙池也急忙说道:“公爷与草原部族结盟,现下灵夏情势稳定,末将令厢军镇守地方,率灵夏路三万禁军中的精锐听凭经略大人差遣调用。”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乐天神色淡然,问道:“诸位大人,关于驰援太原,诸位可有何建言?”
  听乐天发问,一众人彼此对视一眼皆是默然不语,在座的官员中除了孙池是为武将,其余皆是文臣,对于兵事自是不好随意开口。
  见众人不语,乐天将目光投向官居转运判官的王庶,问道:“乐某于京中时曾听闻于时势颇有见解,只是所议不入朝中权贵耳中,乐某想知道王大人于现下情势有何见的|”
  没直接回答乐天的问话,王庶反问道:“依细略大人来看,我大宋现下的情势比及前唐安史之乱时如何?”
  “现下是乐某请教于王大人,王大人为何转来问我?”乐天笑道,继而又言:“现下这种情势,王大人有话不妨直言。”
  王庶略做思虑,言道:“下官以为,大宋的情势比之前唐安史之乱时更是危险!”
  “王大人请说出理由来?”乐天细问道。
  王庶细细言道:“前唐开元年间,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十五万南下,兵至潼关时唐明皇便以弃都而逃,其后马巍坡兵变后唐明皇入川,而太子于灵武继位是为肃宗皇帝,身边不过官员数十、疲兵兵数万,虽看情势两京尽失,似比我大宋眼下更为不堪,然唐明皇与唐肃宗父子二人虽在外,却皆居于安全之地。
  再看我大宋,现下太上皇与天子皆处于汴都,汴都虽城固墙高,但却位于无险可守的中原腹地,正如公爷方才所说,若金人攻下太原,则切断太上皇与天子如当年唐明皇入川的退路,更使西军不能驰援,待金人东西两路兵马汇集于汴都城下,太上皇与天子必处于危局,所以下官说现下我大宋的情势比之前朝安史之乱更危险。”
  堂中众人闻言,心中皆是愕然,大宋看似比前唐情势好的多,都城尚在手中,然而却是更加的凶险。
  正如王庶所言,汴都位于一马平川中原腹地,若潼关与商丘的通道被金人扼住,以金人骑兵在速度上的优势,赵佶父子连逃都逃不掉。
  在一众官员愕然之际,王庶继续说道:“且不说汴都,就当下太原城的情势而言,与安史之乱时情形很是相似。
  前朝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后,于同年十一月,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分别从定州、上党、大同、幽州,领兵十万,围攻太原,时前唐名将李光弼力守太原……”
  “李光弼若守不住太原,也便称不上是什么名将了!”不等王庶说完,乐天笑道。
  “经略大人所言甚是,李光弼若守不住太原,便称不上什么名将了!”乐天话音落下后,兴庆府知府吴纵出言道。
  停顿了一下,吴知府又言:“下官最近读史,恰读到前唐名将李光弼守太原之事。史书载云,时前唐名将李光弼精兵都已调赴朔方,手下只有不满万人的乌合之众,其后进入太原汇合城中百姓保卫太原,于五十余日后击溃敌军大获全胜。”
  “李光弼之所以取胜,除李将军用兵如神外,也借了叛军内乱的东风!”一直不曾言语的灵夏路宪司提刑官赵佣此时也开了口。
  随后赵佣继续说道:“时至德二年元月七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其后叛军军心不稳,安庆绪继承帝位后,又调史思明归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其后李光弼乘敌松懈,组织敢死队出击蔡希德,叛军被杀数万,只得扔下军资器械狼狈逃窜。”
  几人话音落下,乐天向几人施了一礼:“前朝太宗皇帝言:‘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诸位大人为解太原之围,都辛苦了!”
  显然几人对于朝廷驰援太原之围一事,之前也是作了许多功课,寻求解太原之围的办法。
  在众人客套过后,王庶将目光同南方投去,很是感慨的说道:“兴庆府南边的灵武旧城遗迹现下还隐约可见,当年前朝肃宗皇帝就是在那里举办的登基大典,身边只有三十多个衣衫褴褛的官员、外加几万残兵。
  当时还是闲云野鹤,后来成为一代名相李泌来投,这位前朝名相当时与肃宗皇帝献言,以郭子仪出河东,李光弼出井径,放着连通长安洛了的华阴不打,就这样来回呼应,待叛军首尾不能相顾之后,再集中兵力直|插叛军老巢,则数年内便可平叛。”
  “这位李相公实为旷古之才,眼光甚是独到的很!”赵佣也跟着说道,眼中露出崇拜的目光。
  顿了顿,赵佣接着言道:“守住太原,李光弼可以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唐肃宗,而我朝不失太原,汴都的天子可暂时无忧,便是东路的完颜宗望再次兵临城下,极有可能与上次一般无功而返,甚至天子若想西幸入蜀,也能从容而去。
  反之,若太原落入安史之手,则河北西出太原的井径势必落于叛军之手,使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金人势必会占有整个北方,就算不能进而占据全国,也可坐拥有半壁江山,与李唐形成南北割据而势。”
  赵佣话音落下,仓司主官沈永昭不禁叹道:“我朝初年,太宗皇帝攻打伪汉都城晋阳,也便是现下的太原,于陷城半月后的五月十八日,下令火焚晋阳,使晋阳城付之一炬。
  昔时太原城高墙固方圆四十余里,现下的太原只有方圆十一里,二者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王禀王副总管凭借麾下三千人马,能坚守八个月实为不易了。”
  自北宋代周立国起,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便曾数度北攻后汉,后汉都城城坚池固,最后赵光义兵围太原半年待城中粮草断绝后才将其拿来,尔后宋太祖赵光义害怕再有人凭借晋阳的城坚池深再行叛乱割据,更相信有相士迷信之说晋阳聚有龙气,为怕凝聚着王者之气的太原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在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后赵光义下令火烧晋阳。
  尔后,因为太原扼守云中南下陕中的咽喉要道,其后赵光义命大将潘美重新筑城,将晋阳改名为并州,但重新筑城也只是依汾水筑一道方圆十一里的小城,直到百年后才改并州为太原。
  殊不知赵光义这一愚蠢的决定,直接坑了自己的后世子孙。
  众人闻沈永昭之言,皆是点了点头,心中更是担忧当下的太原情势。
  此时的乐天也是沉默不言,心中想着方才王庶之言,对之前王庶所言极为认同,太原是影响到北方整体战局的最重要的环节,当下大宋黄河以北的情势与安史之乱的情势相似到了极点,都是大厦将倾,也都是多年不修军备。
  但北宋与唐朝又是完全的不同两种情况:因为徽宗赵佶这些年的瞎折腾,花石纲、公田所、征免夫钱,使百姓流离失所更引发连年民变,大宋上己呈百业凋弊、千疮百孔之势,朝廷更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反观前唐,安史之乱时正是华夏封建社会最高峰期开元盛世,也是唐代最为富足的时候,便是安史之乱中的大唐国家基础要比大宋好的。
  其次大宋重文轻武,以文官节制武官,武官没有话语权,若打了败仗还要替文官背黑锅,将士们自然不想出力;而在唐代文武平等,甚至武官比文官更嚣张一些,辟如前面说的这位唐朝名将李光弼。
  安史之乱中,李光弼于太原上任之前,唐肃宗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权,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恃强欺侮王承业,李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李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御使崔众扣押起来。
  当时正好唐肃宗派宦官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那宦官问李光弼“崔众在哪儿?”李光弼说:“崔众有罪,已拘捕。”
  宦官打开圣旨给光弼看,李光弼言:“我今天只准备斩御史,如果宣布诏书,我便斩中丞,如果天子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宰相。”那宦官当即被吓得收起诏书而回,第二天,光弼将崔众押到碑堂下斩首,威震三军。
  再联想北宋官职最高的武官狄青,虽居枢密副使高位,却于朝堂中屡屡处处受文官排挤,更为官家猜忌,郁郁而终,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