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 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335

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335

  贾放笑道:“早就想到了。”
  郑伯宜:……?
  贾放不是一个会玩政治的人,他以前所接触到的也不过是事务所里的办公室政治而已,况且他是一个埋头搞事业,从来顾不上其他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不懂政治中的那些基本原则。
  就好比说,已经应承了上级的资源,你想要少付出一些通常就会难上加难。
  所以太子的批复完全在贾放的意料之中。武元县想要改革吏治,高薪养吏,要凑出这样一笔钱给县吏衙役们发工资,“截留”是肯定不行了,因此要想办法开源。
  “也就是说,今年的秋赋,要比去年征得更多。”郑伯宜还在发愁,“这武元县又没有集体开荒,就是这些田,县吏哪里来的理由可以多征粮食?难道……您想要多征一部分商税?”
  贾放摇摇头,笑道:“钱粮从哪儿的这个问题嘛……我现在还想不出来。”
  郑伯宜:……想不出来您还敢向太子上表?
  贾放:“等所有吏员的考试成绩出来,各人的职位定下,所需的钱粮计算出来,再讨论这些也不迟。”
  贾放说的“考试成绩”,自然是指的两个月之后,武元县县吏与衙役们参加的“复试”。
  当初武元县令袁化推行这“文凭”考试,第一次考下来大约有一半没考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大识字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老到的县吏因为答卷时存在错字与别字的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丢分,导致得分不高,没有获得通过。
  没通过的那部分吏员原本很有信心:他们下次一定能过的,结果惊闻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会在考试内容中中入数算——一群人顿时哭了,他们中还有些人真的精于刀笔刑名,对数算一窍不通的——错别字害死人啊!
  这两个月的功夫里,县吏们在县塾经历了魔鬼般的考前应试训练,完全目不识丁的那部分多半已经放弃,另有一些年轻的则还在硬撑。此外,武元县还有一些以前从未在县衙任过职务的人员,申请参加武元县举办的“文凭”考试。
  这些人,要么是一部分县吏和衙役通过家族找来的“备胎”,要么是自信有些才干,想混进县衙吃“公门饭”的。
  这两种人之中,甚至有些人信不过县塾的“教学质量”,跑到桃源寨的潇湘书院申请参加文凭的考前补习班。潇湘书院也来者不拒,一概俱收,只不过比不桃源寨的乡民能免费听课,武元县来人必须交两千流通券的束脩。
  两个月之后,参加武元县第一届“文凭”考试的八十七人,有五十九人通过了考试。
  十八岁的刘立兴就是这五十九名新“文凭”持有者之一。他是刘名化从族中找来的旁支子弟。他虽然姓刘,但是多年来刘家族里就从来没有管过他娘、他和他妹妹的死活——直到两个月前,一个名叫刘名化的“叔爷爷”来找到刘立兴,将那“文凭”考试的前景天花乱坠地说了一通,并且答应了给刘立兴娘十两银子和十亩田,并且答应由族里出面,帮刘小妹说婆家。
  刘立兴就去考试,并且侥幸考过了。
  刘立兴之所以能考过文凭考试,也着实是因为他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桃源寨帮工。先是帮人家起房子,后来是在水泥厂帮人烧水泥。
  桃源寨的人晚间都去潇湘书院上课,刘立兴偶尔会和“工友”们一起,溜去旁听。文凭考试的那一千个常用字他渐渐都能认得,数算也能听懂,后来再去补习两月,竟然就这么顺理成章地通过了。
  不过潇湘书院的先生也说过,这原本就是一个基础的考试,不是什么科举,通过的人数比例高一些才对。
  但刘家对这刘立兴考过的态度显然非常欢欣,就跟他中了秀才差不多——
  直到他考出,刘家才说了真话:刘立兴既然考出了这“文凭”,刘家便要他去县衙里当差,顶一个县吏的班——那个县吏也是刘家人,此前专管征收赋税之事,却因为“错别字”错失了第一次考试,又因为“应用题”没通过第二次考试。
  刘家显然对此准备不足,只好让刘立兴这样的年轻人顶上。
  “你不要太担心,叔爷爷会教你做事,这事对整个刘家来说非常非常要紧,所以族里才会找上你。”刘名化耐心教导,“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但刘立兴却对此有些抗拒:“叔祖,我确是考出了,可我不想去县里当差。当差役,不是没有钱粮拿吗?”
  在他看来,去县衙里当差,又劳碌,名声又差,又没有多少钱粮能拿。
  刘名化登时拉下了脸,斥道:“你这后生怎如此不识好歹?这是阖族的大事,你当这是儿戏吗?”
  刘立兴没想到对方竟发起这样大的脾气,一时也皱着眉头想:以前他们孤儿寡母的时候,族里多年不闻不问,自己考了一个“文凭”出来,族里却求到自己头上来了?这安的什么好心,真当他太年轻看不出来吗?
  刘立兴娘见两边杠上了赶紧来劝,一面对刘名化说:“七叔别听这孩子瞎说,族里说的我们自然得听,还望以后七叔多多提携。”她一面又拧儿子的胳膊,小声道:“你别忘了小妹还等着说婆家……”
  但谁知这年轻人,脾气倔,抬头看天,心想:到时候小妹的亲事,去参加一下隔壁桃源寨的相亲大会就能定下来,何必要求族里那群糟老头子?
  谁知这时刘名化突然笑了,冲刘立兴伸出两枚手指头,比了一个“二”字。
  “等到今年秋赋收完,族里必然分给你这个数。”刘名化说。
  刘立兴:“二两?”
  刘名化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二十两!”
  刘家母子齐齐地倒抽一口冷气。二十两,是他们家一年的用度。
  刘名化说完便起身告辞,知道财帛动人心,这对母子必定不肯放过这样大好的机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