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56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56节

  他坐在马背上,摇摇晃晃地行了七八里,眼看到了皇家御苑琼林苑。蔡卞坐的位置较高,远远地刚好看见琼林苑西北角上,有游人在水边扎起了幔帐。
  蔡卞匆匆瞥了一眼,似乎觉得那个角落里有个纤瘦小巧的少年身影,似乎有点儿像明远。
  他大吃一惊,再想探头看去时,已经有禁军护卫过来,恭敬请状元公下马——琼林苑设宴的地点就在眼前。
  蔡卞下马后,再往西北角望过去,明远的人影立时又看不到了。但蔡卞又看见一人,身材颀长,肩宽背阔,很像是那日和明远一起来见他们的种建中。
  “元度——”
  这时蔡京走到胞弟身边,轻声提醒。
  蔡卞是状元郎,今日皇家赐宴上他的角色比较重要,需要带领一众同年行礼、谢恩、入席……礼节繁复,不容有失。蔡京这是来提点弟弟,要他集中精神的。
  蔡卞会意,立即不再关注御苑西北角的情形。
  蔡京也一派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是在一切礼仪程序结束,新科进士们可以自由交流了之后,才看似随意地走到一边,伸手招来一名宴席间的侍从,随口问:“那在御苑西北角上饮宴的,可是皇家?”
  侍从看了一眼,轻松笑道:“不是。官家有旨,金明池对士庶开放,御苑西北角那一片地方也是如此。”
  蔡京两道长眉微微挑起,思忖片刻,又问:“那是什么人都可以去那里游园赏景的吗?”
  侍从摇头:“当然不是,要去那里,需要事先提请开封府……”
  蔡京听了侍从的解说,表示万万没想到,琼林苑的一部分,当然是距离皇家建筑最遥远的那一部分,竟然可以让普通开封市民也进苑游览,前提是先向开封府提交申请,然后再向皇城司交一笔“使用费”,用以修缮琼林苑中的亭台建筑。
  蔡京:皇家已经穷到这程度了吗?
  “不过,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多,”那侍从又补充道,“前几年琼林苑赐宴的时候,就没有人在对面饮宴。今年怕是赶巧了吧!”
  蔡京点点头,谢过了这侍从的回答。
  他穿过琼林苑中的桃红柳绿,独自来到一池碧水畔,向西北面对岸眺望。他目力相当不错,依稀能看清坐在对岸的几人,也能看清一个依稀就是明远模样的,正在向他挥手致意——
  “竟然真的是!”
  蔡京微笑着从水边退回来,心里对明远的“钞能力”又多一层认识。
  *
  种建中舒展身体,懒洋洋地半卧在琼林苑侧畔的长草中,突然吐出口中叼着的一枚草芯,对明远说:“想不到,你竟然知道能到这样的地方来踏青赏玩。”
  明远笑着指向身边的“百事通”管家史尚,说:“我原本也不知道,都是史尙的功劳。”
  史尚则站在一旁,笑着将附近酒家送来的食盒一件一件打开,将里面事先准备的精致饭食露出来。
  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汴京百事通”,又日常与官府打交道的,预订一处人少、清闲、风景又好的地方踏青赏春,对于史尚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我昨日去开封府的时候,那里的小吏也没想到会有人要在今日订下这里,据说还特地去问了开封府推官,由他做的主。”
  明远本想问一下现今是哪位做着开封府推官,但一看见史尚将盛在木匣中一整套温酒的器皿都取出来,连忙也来帮忙。
  他一边张罗一边说:“种师兄,对面蔡家兄弟在庆贺登科,小弟则在这里贺你新领了差遣。”
  种建中通过铨试,原本听说了定下差遣还要等上一段时日,谁想到这两天的工夫,新差遣已经下来,是去军器监当一名军器监丞。差遣定得很急,应当是军器监缺人手缺得厉害。
  所以明远赶紧拉着他出来踏青,“不负春光”。
  种建中原本无可无不可,但明远真的为他安排了到御苑来赏景,种建中心里一股暖意,连忙坐正了身体,将两枚官窑小盅分别放在两人面前,随手斟上。
  这酒在一整套温酒的器皿里温过,热力一逼,顿时令醇醇的酒香散发于空中。
  明远只听身后有一人开口道:“好香,好香!这是羊羔酒吧!”
  确实如此,这正是汴京城中丰乐楼最有名的羊羔酒,据说是与鲜嫩的羊羔肉同酿,也有说是羊肉熬汤酿酒的——但明远都无法将羊羔肉,与杯盏中这醇厚鲜甜的酒浆联系起来。
  或许是酒家故弄玄虚也未可知。
  他回头一看,连忙道:“原来是您!”
  来人穿着一身绿色官袍,头戴硬幞头,高颧骨、长脸颊,浓眉入鬓,肤色微黑,正是几天前,与明远一道,坐在“洗面汤”的小店里,一起喝“汤茶药”,一起聊天的那位。
  当时明远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是一位官员,但现在看了对方身上穿着的绿色官袍,什么都明白了。
  明远赶紧起身,将来人迎了入座。
  “没想到今日竟有缘在此相见。”
  对了,他还不知道这位姓甚名谁。但是一看对方的样子,就知道是个洒脱的,赶紧又斟了一杯羊羔酒,递到来人手中,道:“相逢便是缘,还请仁兄不嫌简薄,于小弟这里坐一坐饮一杯水酒。”
  来人并不客气,接过了明远手中的杯盏,但要饮时,却犹豫了一下,左右看看,又往对面看看。
  明远是个机灵人,马上会意,让史尚雇佣来、专门伺候郊游宴席的侍从迅速将周围的帐幔围起。这样,即使是对面有人目力好,能够看到这里,便也看不见坐在帐幔背后饮宴的究竟是什么人。
  微微有些富态的中年人顿时笑道:“小郎君太过周到,这杯酒我若不饮,便心中有愧了。”
  他说着,捧着手中的小酒盅,慢慢地小口啜着,一点一点饮尽,同时又细细品味,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明远看着眼前人虽然身穿官服,人到中年,但对待小小一盅美酒却如此认真,美食家风范,展现无遗。
  来人将酒盅饮尽,明远赶紧举起酒壶要斟,却被来人拦住了。
  “某原本是为公务来此,若是贪杯,便活该要被御史弹劾了。”
  明远没听清他的自称,正暗自猜测对方的身份,忽听来人问:“小友可是陕西人?”
  明远说话时偶尔会露出一点陕西口音,而他身边坐着的种建中,则完全是一副关西俊杰的英豪之气。
  明远与种建中对视一眼,两人同时点了点头。
  来人便似陷入遐想:“嗯,几年前我曾在凤翔府任签判……”
  明远发呆:凤翔府签判……
  种建中已然在旁微笑道:“小远,令外祖家岂不是就在凤翔府。”
  明远点点头,急忙转向来人。他心里已经对来人的身份有了一个猜测。
  明远刚要请教姓名,他身边的史尚突然跳了起来,惊讶地道:“您……您不就是开封府推官……”
  原来就是批准他们在此饮宴的开封府推官啊!感情是有些放心不下,所以赶过来看看,这些踏青冶游之人会不会影响到对面的琼林宴。
  “是,正是。”
  来人笑着向明远拱手,自报家门:“敝姓苏,单名一个轼字。”
  一旦确定,明远反而整个人都呆住了。
  ——真的是苏轼?
  “您……您难不成就是,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1的苏轼苏子瞻公?”
  苏轼应当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这御苑旁遇见一位自己的“迷弟”,脸微微红了红,应是见到有人如此推崇他的诗句,心里开心,外表却有点羞涩。
  “还有……”
  明远一想到他所知的好多东坡大作都是熙宁三年以后写出来的,当下都不敢提,倒是去年在长安城中遇见的那名蜀商,送给他的那本《南行集》,里面的诗句都是大苏已经写出来的。
  于是明远只得提起:“还有‘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2、还有……还有好多。”
  苏轼一张微黑的面孔顿时透出十二分的羞赧,有点扭捏地道:“都是少作……”
  明远与种建中连忙一起向他行礼,自报家门。
  当听说两人都是横渠弟子,苏轼连声赞好。说起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张载,苏轼也是十分佩服。
  出门郊游踏青,竟然能认得苏轼,如此机缘巧合,令明远难掩兴奋。
  苏轼却颇不好意思地伸手挠挠头:“明郎君,那《南行集》里的句子,你是从何处得知的?我记得我……没有刊印过呀。”
  明远:“没有刊印过?”
  那他从蜀商那里换到的是什么?
  明远连忙唤过向华,交代这个小跟班几句。向华马上明白了,飞身上马,急急忙忙赶回城中去。
  而明远则将他当初在京兆府里帮助那名舍不得交过税的蜀商,买下大批蜀锦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苏轼听得饶有兴味,甚至还冲明远一拱手,谢过明远照拂老乡。
  可是等到向华带着明远从陕西千里迢迢带来的那本《南行集》,苏轼拿在手里一翻,忍不住苦了脸,只说了两个字:“盗印。”
  第53章 百万贯
  世界上最尴尬的事, 莫过于在自己最喜欢的作者面前,掏出了一本盗版书请他签名。
  明远现在便是如此。
  他遣向华回到住地,将自己行囊中一本从京兆府千里迢迢带来的一本刻印书籍取来,递到苏轼手中。
  苏轼翻了翻, 摇头道:“这是盗印。”
  明远一时间尴尬地不知该说什么好。
  种建中凑过来, 也将那本《南行集》看过, 却看不出什么特别的。
  “这刻印雕工,这装帧……和寻常的书册一样啊?”
  明远叹息着说:“但这却未经苏公应允, 亦未付给润笔之资,因此是盗印。”
  苏轼将那《南行集》翻来覆去看了一遍, 叹息道:“刚才听明小友说起, 这盗印也是蜀人自行盗印的, 与你无关。”
  刚才明远说得清楚, 他是从一位出售蜀锦的蜀商手中得到这本《南行集》的,因此被“老乡”坑了的苏轼只觉得有苦说不出。
  种建中点着头:“原来苏公因此而少了润笔之资, 确是损失了。”
  谁知苏轼摇头道:“不止如此。”
  他迅速将手中的“盗版书”翻了一遍,说:“像这般, 认真‘盗印’的倒也罢了, 最怕是那些一心逐利之徒, 随意刻版,以至于错漏百出……甚至张冠李戴,冠以先贤之名, 内里却夹杂它说……看到那些, 当真令人恨不得毁其雕版。”
  苏轼看起来是个性情中人, 说到这里时当真恨得咬牙切齿。
  好在他恨的不是明远。
  明远心知尴尬无用, 便小心翼翼地问苏轼:“苏公如今任着开封府推官, 这件事难道不该由官府管管吗?”
  苏轼却轻轻摇头:“世人逐利, 刊某拙文,某却不能因此区区润笔小利,擅用职权。”
  说白了,就是因为苏轼是个被盗版的大户,所以他才不方便利用手中职权打击盗版。否则轻易就会被扣上个“与民争利”的帽子,被御史弹劾。
  “再者,”苏轼继续说,“法无明文,这盗印之人,便算不得是违法犯纪,甚至有些是‘好心’……”
  他一边说一边苦笑摇头,双眼望着手中那本“盗版书”,估计是猜到老乡们替他刊印这本《南行集》的用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