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综合其它>黄天之世> 黄天之世 第652节

黄天之世 第652节

  太平道占据并州全境不过五年,占据凉州全境不过两年,占据中州不过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虽然太平道有符祝传道,军力鼎盛,在地方推行屯田制,对于地方的管控和掌控力都要高于汉庭和魏庭,但是却仍然没有办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将凉州和中州两地完全掌控。
  并州的世家豪强几乎尽去,并州又是太平道影响时间最久的大州,因此并州的地方的掌控力,现在黄巾军可以说是完全掌控。
  但是凉州、中州新收。
  凉州情况无比,汉羌混杂,难以管理,东汉一朝,上百年的时间都难以管控。
  现在许安纯粹是以势相压,阎忠作为凉州牧,本就在凉州广有威望,羌胡各部知晓凉州牧是阎忠担任,皆是没有多少的埋怨,他们敬重阎忠,也畏惧黄巾军的军力。
  天火蔽日,一日之间,长驱数百里的黄巾军被凉州的羌胡各部当成了天兵,而许安也被当做了天神,再加上凉州州内的数万骑兵,这才使得凉州的郡民都如此的老实,不敢造次。
  中州的大部分豪强世家虽走,但是残留下来的豪强仍然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中州之地,在许攸的施政之下,还算是祥和,但是却是短期内无法作为根据地,中州之地的民众还没有完全的相信太平道,信服太平道。
  现在益州之地刚刚收取,还远远没有到能够完全掌控的时候。
  汉中郡郡民大都信奉天师道,南疆诸部都有自己的信仰,益州的豪强世家本性难改,如今治理益州还需要靠他们,只能慢慢的削弱。
  许安准备将提刑按察使一职交给了益州雍氏出身的雍乔为提刑按察使,又将一部分豪强世家出身的官员留下,便是为了暂时稳定益州豪强世家的情绪。
  整个益州南部五郡,除了一家民怨极大,试图负隅顽抗的豪强世家被诛灭外,其余各家都虽然遭到了惩戒,但是并不严重,这也是履行当初的许诺。
  只要是主动投降,有过立功,便可以宽大处理。
  当然这样的宽大的处理是针对一部分不太严重的罪责,罪大恶极者,民怨沸腾者,并不适用。
  而那一部分的豪强世家要么选择弃车保帅,要么便被黄巾军的军队给消灭。
  如今太平道虽然占据四州,治下千万之民,但是实际上底蕴不足,百废待兴,要想真正的掌控除去并州之外的另外三州,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并非是一蹴而就之事。
  游戏之中攻城略地,占下一城,占下一地便可以利用城池、地方的物产、资源、人力。
  但是在现实之中并非游戏,真正掌控一地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军心、民心、交通、收支全都需要去考虑。
  现实中的人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做法,各方的势力都需要利益,都想要得到好处。
  若不能做好利益的分配,让跟随着你的人获得利益,得到支持,那么走到最后将会变成孤家寡人走向消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
  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犍为郡的治所僰道,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分为三路,同时进军讨伐叛乱三郡。
  蜀汉三路大军南下,连战连捷,雍闿、朱褒、越嶲三郡的首领相继被斩杀。
  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带领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境内。
  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多重困难之后,终于是在味县的北方,追上了孟获军。
  双方在味县以北展开军阵,爆发激战,最终汉军经历血战,一举将孟获麾下的夷兵击败,孟获亦被生擒。
  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
  随后汉军向西继续挺进,进兵滇池,并分兵思路,前去平定四周的部族。
  建兴三年,秋,南中之役以汉军战胜而结束。
  诸葛亮击败了南中叛军之后,南疆各部才真正的归心,
  孟获等一众蛮王对于诸葛亮心悦臣服。
  现在许安自然不可能逼反南疆的夷人部落,然后将这些夷人部落击败收心。
  对于如何治理南疆的夷人各部,许安提出了方案,和贾诩、许攸两人,还有雷铜、吴懿商讨之后定下了方略。
  这份方略最后并没有修改多少,贾诩和雷铜等人只是提出了少许的修改意见,方略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不太符合当地南疆部落的情况。
  而许安询问他们的原因,也就是为了贴近实际。
  大体的方略,许安很肯定,这份方略的举措绝对是正确的。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份方略的可行性。
  方略的着重,主要是以土司制度为主,怀柔与威慑政策为辅,恩威并施。
  汉时周边各国多是俯首称臣,虽然有时掀起叛乱,但是汉军都能将其镇压。
  对于如何治理周边部落、国家,汉庭一般是扶植亲近的势力,以怀柔为主,以威慑为辅,再加上汉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兵强马壮,因此周边的小国一般轻易不敢反抗,汉庭的怀柔政策,也使得很多的部落感念恩德。
  虽说很多部落都没有建立文明,但是受到汉文化长久的影响,并非是只畏威,而不怀德,这也是这个时代令人有些感怀的事情。
  昔日傅燮被围冀县,数千名曾经受过其恩惠的胡骑在城外请求傅燮出城,并愿意保送其返回故里。
  盖勋兵败,胡人首领知晓是盖勋领兵,因为其收过恩惠也不曾加害,反而是将其送归。
  乌桓丘力居等人听闻刘虞就任幽州牧,立即便派出了使者请求归降。
  当时的乌桓还是占据上风,但是丘力居等人知晓刘虞来到之时,仍然是选择了归附。
  而后刘虞被公孙攒斩杀,其旧部乌桓人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反抗公孙攒,要为刘虞报仇。
  有汉一朝,怀德者难以胜数。
  只不过,怀德者有,但是无赖者更多,与其将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于人性,还是将希望寄托于完善的制度更好。
  在怀柔的基础,也要有武力的威慑。
  强大的武力是能够控制这些部族的真正的保证。
  在后世有一句话说的很对:“真理只在剑锋之上,尊严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没有强大的武力,一切都是虚妄,而现在黄巾军并不缺乏武力的威慑。
  怀柔和威慑并行,恩威并施,才能使得周边夷人部落心悦臣服。
  而土司制的推行,便是用制度确保周边部落的归附。
  汉朝以后,各朝对于周边各部落、国家管辖逐渐确立了制度。
  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
  第七百二十四章 土司制度、无当飞军、棉花
  西南地区大多都是山区,地形崎岖不平,群山之间能够适宜人生存的土地很少,一般都是河谷,或者是小盆地。
  群山既给部族提供了水源,也提供了屏障,跨越群山来攻击通常是很困难的,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因为西南地区独特的地形,使得当地的人口分布星罗棋布,交通不便隔绝人的往来,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体系,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部落,而这些部落他们还保留着比较古老的文化,并没有步入封建制,基本都是处于奴隶制中,甚至还有原始部落。
  但是他们所在的土地已经被中原王朝控制,中原王朝需要这些土地作为屏障,或是利用这些土地的资源,于是为了管理这些部落,便将其统领封为土司,这就是土司的由来。
  唐、宋时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过羁縻府、州、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世袭的刺吏、知州。
  元朝时期,“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被完善了一些,也正式确立了土司制度。
  在地方,以宣慰使、宣抚史、安抚史、招讨史、千户、百户等官职封赠各族首领,土官的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
  土司制度比较复杂, 概括一下土司, 便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
  明朝时期,土司制度发展到鼎盛期,明朝以“内外分野”的土司制度来管理地方各族。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云南布政司行政建置曰:“直隶府、州、司凡二十九,外夷府、州、司凡十七。
  内外分野制度比较复杂, 大概的意思便是在设置直辖地区, 以为中心之本,外围分封诸夷, 有一点类似当初周天子的分封。
  这些外围设立的府、州部落, 在其他部落叛乱之时,或者是发生外地入侵之时, 需要出兵由中央将校带领出战平定战乱。
  在原本的时空之中, 诸葛亮当初平定南中之后,实行的制度其实就比较像是土司制。
  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设为六郡,皆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
  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 但诸葛认为这有不妥, 提出了三不易。
  其中第三不易说的正是:“又夷累有废杀之罪, 自嫌衅重, 若留外人, 终不相信。”
  当下太平道的第一目标, 是要先稳定南疆的部落, 分化益州豪强世家的力量, 然后将益州豪强世家力量削弱到无法再影响益州局势之后。
  土司制度一直到了清朝才被逐步废除, 实行改土归流。
  对于现在的益州南疆来说,土司制度不是一种最好的制度, 但是无疑是一种最适合的制度。
  设置流官,实行郡县制, 确实是最好的管控方式,但是益州的实际情况, 还有各部落的实际情况,使得郡县制的实行难度很大。
  那些部族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但是他们无论是生活习惯, 还是各方面的风俗都和汉地的人大不相同,难以融合,只能靠着时间慢慢融合。
  改土归流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一直在推行,只是进度缓慢。
  直到清雍正时期, 改土归流才彻底推行,而在推行的过程之中, 无疑是用鲜血来为改土归流铺路。
  那些土司长久以来享受着权益, 部落民根本没有人权,很多部落之中,普通的部落民只是土司的奴隶,土司的私产。
  所以要想改土归流,以流官来管理这些夷人部落,必将要用鲜血来确立这一制度。
  那些掌管着部落的部落首领可不会坐以待毙,等着你将他们全部诛杀。
  改土归流以后是必须要推行的, 但是绝不是现在, 现在土司制才是最适合益州南疆的制度。
  现在许安没有时间去管理西南,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汉庭和魏庭身上。
  西南之事错综复杂, 不是一时半会便可以解决的。
  许安制定的治理南疆方略基本上可以是说抄书,而抄的书,正是诸葛亮当初在南中实行的制度, 还有后世的土司制,再加上一些他在北境管理南匈奴和鲜卑、乌桓等部落的经验。
  原本的时空,历史上,诸葛亮将南中上万户劲卒、青羌、部落民迁移到了益州的腹地,将其分成为五部,号为“飞军”,也就后世极为出名的“无当飞军”。
  南疆三郡本就人口不多,一下抽走上万户人,无异于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擅长野战,因为有兵械扎马钉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 非常精于防守作战。
  又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披发,号啸而进。
  又分开瘦弱,配给大族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说法。
  《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
  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各方得到实惠。
  同时,这些夷人被征募为兵,一定程度上让南疆的部落和蜀汉亲近了许多。
  许安在方略之中也提出了类似的举措,釜底抽薪,削弱反叛的力量,将其化为己的助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