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都市言情>从1983开始> 从1983开始 第508节

从1983开始 第508节

  而老总琢磨琢磨这新文件,撇撇嘴角,依旧不在意。
  ……
  去年改革,石破天惊。今年深化改革,也引起了大地震。
  这份通知,历史上于8月份发出。许老师帮忙找到了“理论依据”,整整提前了半年。
  暂不提外界,单说许老师,此刻正跟吴孟臣吃火锅。
  还是在老吴家里,他老婆孩子留在魔都,自己孤零零的除了工作也没事干。
  “中影以前负责全国影片的购买发行,精力牵扯太大。现在只负责引进片,反倒清闲了……嗯,其实也不清闲,我正组织人手学习译制,丢水准可就闹笑话了。”
  “译制也归你们?”
  “引进、译制、发行,全由我们做。”
  吴孟臣的肠胃迅速北方化,夹了片涮羊肉,蘸着麻酱、韭菜花和腐乳,道:“我准备把全国分区,成立六大经营部。
  同时一边参与影院建设,一边参与制片环节。
  中影现在功能太少,必须要做成投资、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产业。当然这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就是要账。”
  “借着引进片?”许非miamia嚼着一片黄喉。
  “对。以前引进的都是烂片,国内没见过真正的好莱坞大片,如果还按以前的思维行事,我的账就好要了。”
  吴孟臣极有能力,短时间搞定了中影内部,清出一堆富余人员,但并未粗暴剔除,而是物尽其用。
  “现在文件刚下来,社会上已经热火朝天了。等这些大片一投放,不知多少人要骂我汉奸。”
  “嗯,肯定还有人问:为什么要引进大片呢?”
  对啊,为什么非要引进大片呢?不引进不行嘛?
  1,因为我们是个开放性的大国,不是三胖子他家。某些东西一定要打开窗口的,可以看做是国际规则。
  2,为了刺激国内极度疲软的电影市场。
  而基于第二点,最初引进的就是好莱坞狂轰乱炸的商业片,二十年后,还特娘是这些商业片。
  没办法,你搞个欧美的艺术片,谁看啊?
  也就是后世,观众审美提高,需求多元化,才有一部分群体会掏钱去看。
  “我培训完译制人员,就开始跟国外谈,跟着选片。先要账,然后在全国上映。对了,你那会说国际通行分账是多少?”
  “35-40%。”
  “35-40%……”
  吴孟臣停了下筷子,道:“我争取压在15%左右。”
  “成,日后谈判也有空间。”
  许非点点头,又给了条建议,道:“影院我有点想法,有些省不欠账么?你可以用这些账入股,当地再拿点钱,拉拢影院,组建个新院线试试。”
  “可以啊!”
  老吴眼睛大亮,兴奋道:“我一直想搞院线试验,这个方法好,互惠互利,操作性强,好!”
  三言两语定了些事,羊肉见底,许非又拿馒头就汤时,大哥大响了。
  “喂?老张,怎么了?”
  “哦,你先等等,我一会给你打过去。”
  他挂断电话,道:“韩三坪上任了,想交际交际,我估摸他也得找你,要不一块?”
  “谁牵的线?”
  “张国利,以前在峨眉厂拍过片子,跟韩三坪交情不错。”
  “那就一块……哎,你让他们现在来吧。”
  “我问问。”
  许非又打过去,征得同意,遂出门去接,吴孟臣下楼买肉。
  ……
  韩三坪现在还懵,你说我一峨眉厂副厂长,怎么就跑到京城来了?
  还说是组织需要担。
  不过他敢接这个胆子,就做足了心理准备,刚来就各方交际,认识一票大佬。
  本想通过张国利,约许非明天吃顿饭,结果一下扯到吴孟臣家去了。
  效率有点高啊!
  韩三坪赶紧穿衣出门,先跟老张汇合,等了一小会,就见两只大灯在巷口晃来晃去,还贼没素质的“滴滴”两声。
  跟每个看到许老师的人一样,韩三坪也惊讶于对方的年轻。
  “许先生,久仰久仰。”
  他比较瘦,个不高,一个大步上前,双手握住。
  “韩厂长,您是前辈,叫小许就行。”
  许非招呼上车,一路有的没的,很快到了吴孟臣家。
  老吴索性买了五斤肉,垫了把青菜,扔锅里咕嘟咕嘟一会就开了。
  于是进行第二轮。
  张国利挠挠头,非常复杂:一个中影老总,一个北影厂厂长候选,一个民营影视公司小老板。
  我咋就坐这儿了呢???
  第522章 全员大干
  韩三坪的爹是地方高级干部,家境优越。
  77年进峨眉厂,后考入大学,毕业到北电进修,跟着又回到峨眉厂任副厂长、导演。他操持过一届金鸡百花奖,拍了部《毛爷爷的故事》,在圈内有些声望。
  此人行事极有主见,决断力强,外在姿态却很平和。
  “我初来乍到,都说北影厂水深,两位还要多多指点。”
  “不敢当。我个人一点浅见,首先要敢于管理,提携新人,增强业务能力……”
  北影厂比较特殊,吴孟臣也想拉拢,很大方的讲了一堆。
  许非也道:“如今改革,就是把电影从计划经济改成市场经济。不管中间怎么曲折,最终目的不变。
  所以生产单位都得考虑这个问题,别等市场经济来了,才发现自己迈步晚……”
  一讲短期,一讲长远。
  韩三坪连连点头,道:“受益良多,我敬两位一杯。”
  许老师开车,以茶代酒,末了道:“您上任之后,主管生产?”
  “对,生产、发行和行政。党务、人事等还由成厂长负责,我得多学习。”
  “姜闻的新片您应该听说了,挂的北影厂厂标。现在做后期,我打算送出去参展。”
  “什么展?”
  “看时间,赶上哪家算哪家。”
  “哎,张艺某的《活着》也拍完了吧?据说尺度特别大。”吴孟臣插了一句。
  “那是合拍片,只在境外上映的话,内地管不着。我觉得很有这个可能。”
  许非应了声,继续道:“《阳光灿烂的日子》过阵子会送审,通过了才能出国,我估计上映前还得细审。
  若有需要的地方,还请您帮个忙。”
  “一定,一定。”
  韩三坪先表个态,道:“厂标这回事啊,全国都在卖,无奈之举。许先……哦,小许以后有拍摄计划,大可以合作。”
  “对了,你电视剧不管了,电影有想法么?”
  一直不吭声的张国利忽然问。
  “有啊,先拍部低成本的商业片,正在构思。”
  “什么类型的?”
  仨人都来了兴趣。
  许非没答,反而道:“我先说说我的观点啊,咱们现在搞改革,甭管成功失败,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会简单的变成四类划分。
  第一类主旋律,政治绝对正确。
  第二类引进片,代表领先技术的美式商业片。
  第三类是不涉及yishi形态的国产电影。
  第四类是地下电影。”
  “后两个怎么讲?”韩三坪问。
  “第五代我们都知道,但第五代其实已经很久了,新一批导演纷纷冒头。
  我刚好认识几个,他们喜欢关注边缘群体,关注时代变革里的人,基调通常很灰暗,在老学究眼里属于大逆不道。
  他们创作能力强,不想跟审查打交道,所以我预测国内会出现一大批地下电影。
  第三类刚好相反,不涉及太敏感的东西,要么平庸,要么清淡,要么逗一乐。
  我拍的就是逗一乐。”
  “……”
  这说法极新鲜,吴孟臣和韩三坪各有所思。张国利呼噜呼噜吃肉,思了也没用。
  吃到很晚,许非送二人回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