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都市言情>从1983开始> 从1983开始 第412节

从1983开始 第412节

  《绿牡丹》主角四位: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秀才。
  这个比较特殊,两个书生虽是主角,戏份却少得可怜。反倒是丑角柳大、车大,极为出彩。
  《卖油郎》主角两个:莘瑶琴、朱重。
  《李娃传》主角两个:李娃、郑生。
  《乱点鸳鸯谱》就牛逼了,写的是四户人家,戏份都很重。非要分男女主角的话,就是玉郎、惠娘。
  这一算,十几个重要角色。许非把鸳鸯谱放在最后,前面的演员全部出场,搞出一种合家欢的赶脚。
  其实说起来,男角远没有女角出彩,因为原著本身写的就是奇女子。
  现代人可能觉得没啥,但在古代,有主见、敢爱敢恨、自己择偶、为姊妹两肋插刀,这就是一个奇女子。
  而非自甘认命,遇到挫折就一哭,二闹,三上悠……咦?
  ……
  “老板,那我们先走了!”
  “走吧走吧。”
  “咱也甭回见了。”
  歌舞厅内,几个服务员打扫完毕,脱下制服,挥手告别。
  马卫都看着俗血两年的地方,满腔凄凉,落寞的关上门,咣啷一锁。在京城颇具名气的海马歌舞厅,就此落幕。
  回想开张时,名流云集;如今关门,身边只一个汪朔陪着。他瞅瞅对方,倒重新认识了这位,真义气。
  俩人出来,不想走,就在路边戳着。
  老马扶着洋槐树,小花哗啦哗啦掉,叹道:“我要是经营不善也就算了,硬生生被人吃黄了,特么的心里过不去。”
  “你算账了没有?赔多少?”汪朔叼着烟问。
  “前前后后扔里43万吧。”
  老马不断摇头,“我特么拿这43万去海南炒楼,我都京城首富了。”
  “说这个没用,问题是想辙。”
  汪朔蹲在马路牙子上,看着过往车辆,挠了挠大脑袋,“我有个点子,咱们写个剧本怎么样?”
  “嗯?”
  “我们照着胡同、编辑部再弄个情景喜剧,就在你歌厅里拍,还省成本。海马现在四十来人,总得找点事干。”
  “剧本倒好弄,一人一集差不多了。钱怎么找?”
  “企业啊!现在影视业红火,都想往里头钻,肯定能拉着钱。”
  汪朔说的倍儿自信,老马想了想,道:“这样,一块吃个饭研究研究。许非不开公司么,他最懂了。”
  ……
  海马工作室89年成立,最初只有12人。近年文学愈发不景气,纷纷投奔影视圈,迅速扩张到四十来人。
  没有正经的办公地点,常驻华都饭店1154房。
  老马很快把人攒到一块,开了四桌,酒足饭饱后敲敲杯子,道:“安静一下啊,今天主要两件事。
  一个资质问题。我们以前属于黑户,非法民间团体,现在相关规定出来了,照章办事。准备挂靠在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名下,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正式定名为海马影视创作室。”
  “你等会儿,这个什么战略研究会干嘛的?”
  “听说是个学术团体,啥都研究。那都不重要,反正挂靠了。”
  汪朔站起来接着说,道:“第二件,《编辑部的故事》一炮打响,得再接再厉。我琢磨再写一部情景剧,就叫《海马歌舞厅》。
  为什么选歌厅呢?因为歌厅这个场所更开放,三教九流什么都可以。我们每人一集,有没有意见?”
  “没劲,一集二三百块钱,犯不上费时费力。”
  “对,忒少点。”
  “回笼还慢,播出了才能拿到钱,等于白干。”
  “……”
  许非忍不住想乐,这帮作家太缩影了!都92年了,谁特么还清高啊?
  梁左在他左边,悄声问:“你觉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情景剧要是没突破,永远在胡同的阴影下。”
  “突破?”
  “政治尺度、框架、演员、时代感,必须更上一层楼。”
  梁左若有所思,刘振云从右边凑过来,“许老师的意思,我们这次不行?”
  “不是不行,挣点钱呗。”
  果然,就听汪朔继续白话,“这次不一样,我们自己策划,自己拉投资,自己联系电视台,挣钱全是我们的。
  大家都算有头有脸的,认识什么公司啊,企业啊,尽快联系联系。比如成本一百万,拉到五百万,那就挣了四百万。”
  汪朔虽有号召力,但这种大事都挺谨慎。
  “我们自己怎么拍?攒组谁会攒?”
  “投资怎么拉?人家凭什么给你钱啊?”
  “别累死累活干下来,最后分仨瓜俩枣的。”
  嘿!
  汪朔来气,道:“不信我没关系,专业人士得信吧?来来许非,你给讲讲,到底能不能赚钱?”
  许顾问站起身,也敲敲杯子,道:“首先肯定一点,能赚,而且不少。
  我简单说说吧。
  以前电视剧跟电影一样,只有专门机构才能制作。今年放开了,企业也能拍,但得跟电视台合作。
  现在电视剧成本越来越高,公家经费有限,他们愿意拉进资金。而由于《渴望》造成的全国热潮,企业都知道电视业红火,也愿意往里投钱。
  两个问题。
  一是行为定性,企业投钱,是宣传产品、扩大影响力。他们自己不明白,制作方也不懂,就知道有这么个联系。
  这叫什么呢?我从胡同就开始做了,今儿给起个名字……”
  他吐出五个字,“植入性广告。”
  第425章 好司机
  “第二点,企业投资,因为性价比高。但也有风险,好剧才能热播,那怎么保证好呢?海马就是保障。
  所以诸位不用担心,我们放出消息,联系那些企业,一定会有响应。
  而且现在下海大潮,如火如荼,有钱人越来越多。我敢撂下一句,捧着钱请我们拍剧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许顾问浮夸的一挥手,像极了某种邪教教主,底下人乌拉一片,热血沸腾。
  他忽悠完,自己坐下继续吃。
  其实也不算忽悠,从92开始,一直到民营资本被允许拍剧,电视台、影视公司不知坑了多少企业。
  艺术中心最火的时候,连司机、财务都被请去当编剧。
  碰上质量还行的,算有点回报。更多是肉包子打狗,毁在一波又一波的烂剧里。比如《海马歌舞厅》拍了四十集,播到一半不让播了,说基调太灰暗。
  企业白花钱,但海马这帮人赚了几百万。
  总之,许顾问讲的通透,大家都明白了:哦,原来这模式叫植入性广告。
  老马眼珠一转,道:“我说小许,你有没有法子让双方对接一下,就是我们面对面,正式点。”
  “那开个企业见面会吧,正好我也有两部剧要谈。去年不评个十大商标么,都联系一下。”
  许非顿了顿,道:“不过我提醒一句,植入广告是为了降低风险,不能本末倒置,啥都往里加。”
  “这不废话么?肯定的啊!”
  “咱们这点节操还是有的。”
  “全是广告我还不爱看呢。”
  哟嚯!
  他还一愣,有点滑稽,行吧,这年头确实有艺术底线的。
  一帮人吃吃喝喝,定下了《海马歌舞厅》,每人一集,什么汪朔、刘振云、梁左、海晏全有。
  许非还看着余华了,这时候还没出《活着》。
  出了他也不打算跟,《活着》是禁片,他不玩禁片,又不姓褚。
  等散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六月的京城下起了雨,笼罩着尚未成型的燕莎商圈和三环东路。
  汪朔主动搭车,歪在宽敞能跑马的后座,东摸西摸,酸道:“你这车多少钱来着?”
  “70来万吧。”
  “艹,搁你嘴里跟七块钱似的。我最近也打算买车,没想好。”
  “你会开么?”
  “我雇司机啊!哥们文集要出了,卖一本得给我一份钱,按码洋的10%走。”
  一本书的定价,叫码洋。书店跟出版社进货,有一定比例的折扣,折扣完的价格叫实洋。
  “哟,那你能赚个几百万啊。”
  “嘿嘿,差不多。我估摸怎么也得几十万套吧。”
  汪朔正处于志得意满之前的状态,半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