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皇后起居注> 皇后起居注 第190节

皇后起居注 第190节

  想到此处,朱祐樘的目光愈发温柔:“说来,以前读农书,我也不过是囫囵吞枣而已,是该好好地看看了。而且,不少农书都已经是数百年前成书,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宜,还须得向精通农学者请教。”
  “不妨借着这次种玉米,召集些精于农事之人罢。让他们专心在皇庄里精选良种,寻出最适合的耕作方法,而后推广到全国。”因着一时高兴,张清皎不免说得多了些,“日后也该在工部开设这样一座官衙,专精农事才好。”
  朱祐樘思索片刻,颔首道:“专精农事之人未必身具功名,举才确实该不拘一格。说来,我也许久不曾过问皇庄之事了,不如将王献唤过来,让他看看这封信,提早做些安排。此外,我也想亲自试种这玉米。往常亲耕都不过是过一过场面,这回怎么也该亲手试种才能更了解农事。”
  张清皎点点头,笑道:“先前我还想莳花弄草,如今倒觉得不如种玉米实在些。也让大哥儿一起跟着种,他才能了解农事之艰辛。说不得种出来的玉米,咱们还能自己试吃呢。”多少年不曾吃过玉米了,她瞬间便想起了不少家常菜做法,便是不做菜,直接蒸熟了也不错。
  不久之后,王献便被唤了过来,向帝后禀报皇庄的收成又提升了一成有余。听说即将有新粮种,他亦是喜出望外:“这玉米似乎是天热时才能种。先将那些不好种的山地给种了,麦田冬麦收完也能种它,一年能够两熟就有更多的收成!”
  以前他的喜好和师父竹楼先生戴义一样,沉迷风花雪月与琴棋书画,可如今他却俨然已经成了精通农牧之事的实干之人。在张清皎眼里,便是一位艺术家生生的变成了农学家,而且还非常不可思议地转型成功了。也因着有他镇在御马监打理皇庄与牧场,她才能更专注于商铺与商路诸事。这一回将玉米试种之事交给他,她自是很放心。
  ************
  得了李广这封信,上元休沐这些天,朱祐樘与张清皎都顾不得歇息,而是一同看起了农书,只在上元之夜带着三个孩子出宫观灯游玩了一番。朱厚照倒是确实度过了无人约束的十天。他原本也想着尽情地顽耍,可顽着顽着,他便又本能地观察起了周围的方位。而后,他便无声无息地将自己去过的地方、经过的街道都仔仔细细地画了下来。尽管这并不是甚么完整的舆图,看起来也依然只是线条略微清晰些的涂鸦,可他却画得津津有味。
  两个月之后,两袋包裹严密的玉米种子送入了宫中。当张清皎亲眼见到橙金色的玉米粒时,禁不住伸手握了一把,满脸爱惜的模样,宛如看见了整袋的黄色宝石。玉米粒从她张开的指缝中沙沙地落下,她勾起唇来,将留在手心的几颗种子递给朱祐樘。
  朱祐樘仔细看了许久:“卿卿,这玉米该如何食用?米粒如此之大,定然不能如稻米那般以水煮,可否与麦子那般磨成粉?”
  “或许可以罢。”张清皎并未直接回答,“等咱们种出来便知道了。”说着,她又递了两颗给朱厚照和朱秀荣。两个孩子握着玉米粒,也像模像样地看了看,而后嗅了嗅,闻见了一种淡淡的香气。
  寻了个风和日丽的休沐日,帝后二人带着儿女们来到御花园一角。那里已经垦出了一片地,以碎石划分出了四个区域。除了才一岁半的朱厚炜外,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和少量玉米种子。
  “大哥儿、桐桐,你们可还记得娘教你们背过的悯农诗?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事为重。你们也知道,爹娘每年都得举行亲耕礼、亲蚕礼,便是因着关注农事之故。不过,纸上谈兵终归不美,所以从今儿开始,咱们便体验体验农人的生活。”张清皎笑吟吟地对两个孩子道。
  朱厚照与朱秀荣不约而同地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小袋子,里头是黄灿灿的玉米种子。两个小家伙从未种过地,自然对此事有些好奇。便听娘又道:“田地大小相等,种子也一样。那咱们便比一比,究竟谁种的玉米收成好。若是夺胜,其他三人都得给此人奖励,怎么样?”
  听得有奖励,兄妹俩更积极了,连连点头:“好呀好呀!”
  于是,张清皎便让王献来指导如何播种。绝大部分玉米种子都已经交给了皇庄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农播种,王献也是盯着他们播下去的,自然知道该如何种。他便垂下身,一步一步引导帝后一家四口。
  张清皎前世虽并非农家子弟,却也多少通过各种渠道见过农人如何播种,便是照猫画虎,动作也很是娴熟。朱祐樘亦经历过亲耕礼,亲眼见过大臣与农人播种浇水,自己亲自动手也并不觉得陌生。倒是两个孩子因着年纪小,便是照着爹娘的模样播种,也总有些错漏之处。
  王献有心想帮着太子殿下和公主殿下弥补一二,却见皇后娘娘摇了摇首。他这才想起来,皇后娘娘说,这是一场“比试”。既然是比试,自然只能自己比,别人都不能相帮。就算种得不成模样,也得自己承受后果。
  每人拢共都只有一方花圃大小的田地,又有宫人翻过土,播种自然无须费多少时候。播完种,一家四口便给种子浇了水。因着玉米种子耐旱,张清皎与朱祐樘都不曾浇多少水,倒是朱厚照和朱秀荣把握不住浇水的量,时而多时而少。王献只在旁边提醒一二,心里立时就知道两位殿下的收成估计是不会好了。
  播完种后,张清皎便提议,每日傍晚散步的时候过来瞧瞧。若是种子发了芽,每人都得每日写一篇观察日志,将种子生长的过程以绘图记录下来,浇水翻土施肥等等都须得按时记录。等到收获的时候,仔细翻看观察日志,便能明白哪片玉米地生长得更好的原因。
  朱祐樘自是赞同,朱厚照、朱秀荣也没有异议。王献琢磨着皇后娘娘的话,转头就派了几名懂得写字绘画的御马监小太监去皇庄里盯着,记录每片玉米地的生长情况以及老农们甚么时候如何侍弄过这些地。他还从自己的体己银子中拿出了二十两,声明奖励给收成最好的农人,顿时令那些老农的心头更加火热一片,对陌生的玉米地也越发放在心上了。
  种子播下后,每天帝后一家都会散步过来观看。初时种子没有发芽,朱厚照和朱秀荣很是失望。数日之后,两个孩子忽然发现,田地里长出了稀稀疏疏的小绿芽。兄妹俩高兴极了,围着玉米田看了许久许久都舍不得离开。
  作者有话要说:  孩子的实践教育开始了~~
  ————————————
  亲们,我已经佛了,你们呢_(:3∠)_
  趁着还早,看看能不能再码一章,mua
  第433章 品尝果实
  “这是我种的, 这也是我种的, 都是我亲手种哒, 发芽啦!”
  这一日,朱厚照趁早来到文华殿,拿出他的观察日志小册子给诸位叔叔以及小舅舅显摆他的玉米苗。尽管他的玉米苗只是稀稀落落地生出了小芽,最壮实的那一棵也不过长出了三两片小叶子, 但他依然觉得很骄傲。哼,妹妹的玉米苗出得比他的还少呢, 收获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是垫底的。
  朱祐梈等人还以为他得了甚么好东西, 仔细地端详小册子上的涂鸦, 沉默半晌:“这是甚么名花名品?”莳花弄草说实话也算是一种雅趣, 只是他们没想到一心骑射的大侄儿会突然转了性子罢了。
  “不是花, 是玉米。”朱厚照不懂甚么是名花名品,但他知道这玉米可是谁都不曾见过的稀罕种子。娘说了,这是李广从天竺附近寻着的, 应该来自更遥远的西边。他仔细看了看娘珍藏的舆图,这玉米种子可是海的另一边传来的。
  “玉米是啥?”朱祐梈愣了愣,“你怎么突然种起这玩意儿了?”
  “玉米是一种很稀罕的粮食,谁都没种过!”朱厚照兴致勃勃地道,“我娘说……说国以农事为重,所以我们在宫内苑里开了一块田地种玉米。爹娘、我和妹妹都有一小块, 每个人都种了!娘还说,如果玉米熟了就亲手给我们做好吃的。”
  “……”朱祐橓等人听得呆了,“皇兄皇嫂也种了?”堂堂国朝皇帝与皇后, 竟然下地种粮食?种地什么的,不是亲耕礼的时候才会做的场面活么?皇兄和皇嫂怎么会突然对这种又累又脏的活计感兴趣?
  “是哒。你们要去看么?回头我带你们去呀!”朱厚照嘿嘿笑着收起他的小册子,“等我的玉米苗苗熟了,送给你们吃。”他可是乐于分享的好孩子,恨不得把自己种的玉米分给每一个亲近之人,让他们都尝尝呢。
  众位亲王自然不会拒绝大侄儿的好意。何况他们也很好奇,究竟是甚么样的稀罕粮食才能让帝后如此感兴趣。于是众人约好上午出了文华殿便去宫内苑角落里瞧瞧那块田地。立在角落里的侍讲侍读们都听见了他们的话,不由得悄无声息地交换了眼神。他们也都读过不少农书,怎么不知道这“玉米”究竟是甚么米?当真很稀罕?
  王守仁远远望着满脸骄傲的太子殿下,心中微微一动——这是否是一种“格物”之法?不知之物,唯有真正了解方能穷尽其理。不亲手耕种,又如何能知道农事之艰辛,如何明白这玉米究竟是何物?皇后娘娘对太子殿下的教养,果然不拘一格。
  课业结束后,大家都跟着朱厚照前去看田地。那片田地位于宫内苑的隐蔽角落,如今由司苑底下的宫人专门守着,每日都须得好生照看。若是发现田地里有任何问题,都须得立即禀告司苑与御马监掌印太监王献。不过,眼下这片田地确实没甚么可看的,毕竟上头只是长出了芽,与刚种下的花花草草没甚么区别。
  朱祐梈等人转了一圈,瞧不出那些嫩生生的芽有甚么不同,便与朱厚照约定再过一两个月来看。朱厚照点点头,等他们离开之后,还恋恋不舍地在田地前蹲了许久,试图看看自己的玉米苗苗有没有甚么变化。
  朱祐樘和张清皎在坤宁宫里等儿子下学,不想等了许久他才过来。听说他带着一群人去看玉米田,两人都打趣道:“怎么?你如今不想着校场里的玩具了?才下学就赶紧往宫内苑里去?”
  “玩具都顽够啦!”朱厚照道。其实那些大玩具确实很有意思,和妹妹一起顽耍也很快活。可毕竟顽了一年,已经不新鲜了,他自然更喜欢新奇有趣的玉米田。有事没事去转转,都似乎能发现不少新鲜事。
  “爹,娘,我的玉米苗苗又长叶子了。才过了一天,叶子就长那么……那么长啦!”他伸出肥肥的手指头比划着。
  “是么?那散步的时候咱们拿尺子再去量量。今天长出新苗了么?”
  “好像多了三棵,回头咱们再去数一数。”
  玉米发芽的这段时日,仅仅只是数有多少颗种子发芽,都让朱厚照和朱秀荣觉得很欢喜。兄妹俩的玉米田长出来的玉米苗都不足十棵,两人宝贝极了,每一棵小苗苗都成了他们的心头好。他们甚至还给这些苗苗取了名字,每天都去探望它们,量它们是不是长高了。
  玉米生长很快,清明前后便已是绿油油一片,到得端午更是生得又高又密。两个孩子骤然发现,不知不觉间,这些玉米苗苗竟是比自己还高了。兄妹俩再也不能给它们准确地量高度,张清皎便启发他们寻人帮忙用绳子来量,自己再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
  小小的一块玉米田,带给帝后一家许多乐趣。亲农重农固然很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小家伙们乐在其中,而且终于明白种粮确实不容易。兄妹俩对农事与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厚照甚至向他的先生提出要学农书。李东阳和谢迁都觉得很高兴,顺水推舟地将农书也列进了他的必学书目。至于甚么时候学,那便得看太子殿下的学业进度了。
  将近四个月间,帝后一家亲手侍弄这几块田地,亲眼见证了玉米种子发芽、生长、拔节、开花、抽穗、灌浆的过程。四本观察日志都已经是厚厚一叠,记录了他们眼中的玉米生长过程。当然,究竟哪块田地收获高哪块田地收获低,他们暂时无法准确地推断,还得等到收获之后再称重。
  ************
  临近朱祐樘生辰时,玉米已经将要成熟了。尽管并未到完全成熟的时候,张清皎依然决定,每块田地采收一部分,作为他的生辰庆贺礼。当然,为了给他惊喜,她并没有事先告诉他,而是在他生辰的前一天亲自带着两个孩子去掰玉米。
  于是,一众宫人簇拥着皇后娘娘,目睹着她亲自动手,将那奇形怪状的“玉米棒子”掰下来。朱厚照和朱秀荣也有心想掰,但一则身高不够,二则力气不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家娘一个一个地掰下来。
  见两个小家伙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望着自己,目光中皆是毫无掩饰的羡慕,张清皎心里颇为不忍,便让宫人先将玉米掰松了,再将他们抱起来继续掰。兄妹俩终于能够亲手掰玉米了,脸上都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不多时,母子三人便掰了二十来个玉米。宫人将玉米归置到篮子里,沉甸甸地扛回了坤宁宫。趁着朱祐樘还在乾清宫处理政务,张清皎带着两个孩子将玉米剥了苞叶,露出里头金灿灿的果实来。
  朱厚照和朱秀荣赶紧拿出小册子涂鸦,他们还没见过天生排列得这么整齐的果实呢,一颗一颗紧紧地凑在一起,瞧着很是漂亮。“娘,这玉米该怎么吃呀?明天就是爹的生辰,娘要做给大家一起吃?还是咱们自己吃?”
  “才这么些玉米,够几个人吃的?”张清皎勾起唇角,“况且,谁都不曾吃过,也并不是谁都敢吃。所以,明儿晚上咱们一家人尝尝味道就足够了。”终于能用玉米来扩充食谱了,玉米排骨汤、玉米饼、豌豆玉米等等,都是极为常见的做法,做起来也不难。
  “嗯,嗯,我们试着觉得好吃,再给曾祖母和祖母尝尝。”朱厚照连连点头。
  玉米粒硬,老人恐怕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张清皎暗自想着,而且玉米是粗粮,恐怕吃惯了精细之物的人都会有些吃不惯。如今的人们可没有甚么吃粗粮才健康的想法,□□粮细粮对他们而言才符合身份地位。当然,有她在,必定要将玉米列为坤宁宫的常用食物。至于其他人爱不爱吃,便随他们的选择了。
  到得第二日,中午照旧给朱祐樘举办了生辰宴席。他的万寿节素来不大办,只是让皇亲国戚们都进宫来赴宴,再给京中的官员些许赏赐罢了。宴席结束后,晚膳便是一家五口独自在坤宁宫用,每年张清皎都会为他下厨,今年亦不例外。
  这一回,令朱祐樘颇有些意外的是,张清皎带着朱厚照和朱秀荣在庑房里忙碌了许久。母子三人都不许他去看,更不许他去帮忙,他便只得抱着朱厚炜在坤宁宫里等着。等到菜肴都做好了,陆陆续续端了上来,他才发现好几道菜肴里都有金灿灿的玉米粒,不由得怔了怔,笑道:“卿卿……这是甚么时候去摘的?竟不曾告诉过我。”
  张清皎抿唇笑道:“这不是为了给你惊喜么?来,尝尝咱们亲手种的玉米,这可是我们送给你的生辰礼物。”因着并不是完全成熟才采摘,这些玉米都很嫩,脆生生的,口感应该不错。
  在爱妻儿女殷切的目光中,朱祐樘尝了尝玉米粒。不得不说,这种粮食的香气比稻米与麦子更为浓郁,吃起来甘甜,味道确实不错。他勾起唇角,给爱妻儿女都夹了些:“你们也都尝尝。”
  “爹,好吃吗?”顾不上品尝,朱厚照赶紧问。
  “好吃。”朱祐樘颔首道。
  作者有话要说:  日夜颠倒啊,_(:3∠)_
  第二更,么么哒
  第434章 推广玉米
  皇帝陛下金口玉言, 断定这种叫“玉米”的新粮种味道不错, 御马监上下顿时一片喜气洋洋。王献立即带着人守在皇庄, 等候了数日,终于等到春玉米彻底成熟。而在此期间,冬麦已经收获,先前留下的部分玉米种子也撒进了已施肥的麦田里。
  新收获的玉米脱粒后, 立即称重计量,计量的结果令所有人都无比震惊——春玉米栽种时, 用的并非是皇庄中的上等田与中等田, 因为那些田里都栽种着麦子。因此, 王献便只让老农开垦几亩下等田与山地来种这种新粮。但饶是如此, 无论是山地还是下等田, 亩产都远远超过了上等田的冬麦。
  王献几乎是狂喜,立时便回宫禀报帝后:“万岁爷,娘娘, 那玉米的亩产竟然高于上等田冬麦至少两成!”自从他开始打理皇庄,对田地亩产的了解便几乎与户部官员无异。户部算亩产,一般都以一年为期。换而言之,若是这块田地一年两熟,便是两熟合计亩产,由此才能算出该纳多少粮。
  按户部的规矩来算亩产, 北直隶的上等田便是丰年也顶多只收获三石,遇上灾年就只有两石有余。若换成市斤,便是丰年产四百斤左右, 灾年则只有三百斤左右。但这是一年种了麦子又种粟米或豆子之后合计的亩产,实际上丰年收获麦子亩产只有两百多斤,灾年就更不必说了。当然,这与南方江浙湖广那些鱼米之乡的亩产不能比。那些地方的上等田一次收获粮食至少可达三百余斤。
  可这玉米不过是种在下等田和山地里,竟然最低的收获都有两百五十斤左右!侍弄得最好的一位老农负责下等田,竟然收获了三百余斤,足可媲美江浙湖广的上等田了!
  这意味着甚么?这意味着皇庄里所有的山地与下等田都可以当做上等田来算!要知道,无论是从皇庄还是国朝所有田地来算,下等田与山地才是最多的,上等田顶多也只占其中的两成左右,中等田不过三成,下等田有五成!更不必说还有无数尚未开垦的山地也能够种这种新粮!!
  朱祐樘这些日子一直在看户部交上来的历年田亩粮税的折子,自然知道他为何如此狂喜。他此刻也已经被这玉米的高产惊呆了:“若是在山地与下等田里都种这玉米,粮产至少多两倍……”两倍的粮食,可以令多少百姓填饱肚子?可以养活多少人?!便是遇上旱灾也不必惧怕,只是水灾的时候须得注意着些。
  “这只是咱们第一次栽种,对玉米尚且不够熟悉,指不定以后还能发现更多提高产量的法子。”张清皎倒是比他们淡定多了。就连以她贫乏的农业知识都知道,后世无论是麦子、稻子、玉米,亩产量都高得可怕,没有一千斤都不好意思见人。当然,那是科学改良了粮种之后的结果。但只要积累经验,就一定能不断发现提升亩产的关键,自然能提高粮食产量。而且,玉米只是高产粮食的一种,还有红薯、土豆在后头虎视眈眈呢。
  朱祐樘不由得看了她一眼,激荡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卿卿说得是,这才种了第一年,往后说不得还会有所发现。王献,这半年招揽了多少善于农事之人?暂时将他们都养在皇庄里,让他们试一试,是否还能提升玉米的亩产。上等冬麦田里不是刚种下不少玉米么?”
  “回禀万岁爷,精通农事且粗通文字者实在是太少了,老奴只寻见了三人。不过他们三人都对玉米极为感兴趣,最近都蹲在玉米田里。”王献回道,“这回负责种玉米田的老农也很有一两人经验丰富,老奴索性让他们继续负责照看玉米田。娘娘先前提到的‘观察日志’帮了大忙,这次就照着之前亩产最高的玉米田来侍弄。”
  “若不是如今已经入秋,天候转冷了,说不得还能再种一回。”朱祐樘轻叹,“不过,北直隶不能种,江南或者两广定然能种。这回收获的玉米种子,不能仅仅只在皇庄里种,也须得让江浙与两广试种。”如此高产的粮种必须尽快推广,他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地方的百姓因着粮食歉收而饿肚子。
  张清皎沉吟片刻:“那便留下小半种子,剩下的种子交给其他地区试种。不仅是江浙与两广,就连土地贫瘠之地也须得试种一二。如此才能更准确地衡量玉米在各地的亩产。此外,便是为了种玉米,也绝不能过度开垦山地,不然有失天和。”耕地固然重要,林地也很重要,只要引入高产粮食作物,就不必过度开垦耕地了。
  朱祐樘自然赞同,于是立即带着王献去乾清宫,将内阁唤了过来。
  徐溥等人听说这新粮种的亩产量后,本能地反应便是难以置信。王献索性领着他们去皇庄走了一遭,给他们瞧瞧粮仓里面黄灿灿的玉米粒,再让他们看看玉米田里可喜的长势。五位阁老并六部尚书在皇庄里盘桓了整整一天,不得不相信那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产量。
  尽管他们都是科举出仕,许多人从未当过地方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农事一窍不通。相反,他们不仅略通农事,更对赋税、人口等都格外敏感。这种新粮种的出现所带来的好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玉米的味道如何?”素来爽直的王恕问。
  王献思索片刻:皇后娘娘在万岁爷生辰时以玉米做了菜肴,万岁爷金口玉言认定玉米的滋味不错。可皇后娘娘究竟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些伺候的人竟是一点也不知道。于是,他只能默默地让人煮了玉米粒给这几位重臣品尝。
  幸而玉米粒煮了之后脆生生的,便是年逾八十岁的王恕也能尝尝滋味嚼上一嚼。七十来岁的徐溥等人更不必说,品尝得格外仔细。年纪最轻的李东阳和谢迁目光微微一亮,倒是颇喜欢这种口感与浓郁的香气。
  “不错,不错……”阁老们并六部尚书交口称赞。虽说不太适合老人,但颇为清甜,应该有不少人愿意尝试。
  再回乾清宫,众人便开始讨论该如何推广。最合适的法子,就是从各承宣布政使司里选出一两位精于农事的知府,按照皇庄提供的种植之法,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山地各种一亩。等到收获之后,都晒干了,赶紧送到京城来,由户部亲自称量计重。
  朱祐樘点了点头:“只可惜如今已经快要仲秋了,只能等到明年再让他们种。不必耽误农时,收了冬麦与早稻之后便可试种。此外,朕希望琼州府(海南)秋冬的时候先试种,看看是否可一年三熟。”
  所有人自是认同,他们也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玉米的亩产是否还能提升。
  临到告退的时候,户部尚书周经忽然问:“陛下,微臣可否取些玉米种子,命家人在故乡耕种?”他的故乡在山西太原府,若是玉米的产量当真如此惊人,他自然也希望能尽快在故乡推广开来。周家已是数代官宦,在当地颇有威望,由他家的田地先试种,届时不必吹灰之力便有许多人愿意主动耕种。
  众臣对视一眼,心中也无不蠢蠢欲动。若是玉米确实高产,他们都愿意以自家的威望与信誉作保,令这种新粮能够尽快得到农人的信任。只是方才谁都没想到现在便询问皇帝陛下,却不想对此最为敏锐的户部尚书周经替所有人问出了口。
  朱祐樘微微勾起唇角:“当然。若是诸位爱卿愿意,便都各取能播种四亩田的种子罢。”皇庄眼下的收获尽够了,就算不够,夏玉米还能再收获一回,定然能满足明年各承宣布政使司试种的需求。
  既然皇帝陛下准许,诸位重臣便都向王献要了种子。首辅徐溥故乡在南直隶常州府,次辅刘健故乡在河南洛阳府,王恕故乡在陕西西安府,谢迁故乡在浙江绍兴府,李东阳自幼在京中长大,但祖籍是湖南长沙府。天南地北,有出自鱼米之乡者,也有相对贫瘠之地者。若是他们的威望能够令玉米尽快推广,自然再好不过。
  这时,帝后一家种的玉米也该收获了。这回朱祐樘与张清皎没有亲自动手,而是笑盈盈地看着朱厚照雄赳赳气昂昂地领着一群叔叔与小舅舅张延龄前来帮忙。有皇兄皇嫂在场,朱祐梈等人自然不敢懒怠,何况这片玉米田也并不大,他们每人不过掰了十来二十个玉米便已经结束了。
  既然帮了忙,张清皎自然不会让他们就这么离开,便差人将这些玉米送到了御膳房。御膳房绞尽脑汁,将玉米做成了菜肴与点心,送到了坤宁宫。
  玉米原是粗粮,但胜在香味浓郁且稀罕。经过御膳房的精心烹制,不仅是张延龄,就连几位亲王都觉得味道极为不错。御膳房还将加入玉米熬制的汤羹与小点心进给了仁寿宫与慈寿宫,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品尝之后也觉得香气独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