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皇后起居注> 皇后起居注 第157节

皇后起居注 第157节

  “至于樊山王,事不关己的时候,他自是很难鼓起勇气揭发荆王。毕竟荆王是他们这一支的宗长。若无足够的证据,不知朝廷会如何判罚。如果只是冠带闲住而已,他日后又该如何自处呢?当然,我能理解他的举止,并不意味着赞同他。若人人都如他那般,为了自保闭口不言,不威逼便不检举罪人,岂不是会纵容恶人,令更多无辜者受害?”
  朱祐樘深深地望着她,拧紧的眉头不由自主地微微舒展了些:“唯有卿卿知我懂我,有卿卿陪着我明辨这些案子,我心里也好受了不少。”不然,他一面愤怒于这些宗室所犯的罪行,一面又失望于内阁给出的判罚,更对先帝时期的许多做法觉得不解,所有情绪纠结在一起无从发泄,心里闷得极为难受。
  “作为皇后,本不该与万岁爷讨论这些。”张清皎扫了一眼立在他身边的怀恩等人,“可这是宗室之事,若作为宗妇,关心这些也是应当的。”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被祸害的可怜妇人们:日后该如何生活呢?朝廷对她们又会如何处置呢?她怜惜受害者,真不希望她们受如今的世道风俗所累。
  朱祐樘颔首道:“卿卿说得是。宗室之事,不仅仅是国事,而且是家事。正因是家事,所以才既不能完全依靠律法判罚,亦不能仗着亲亲之情随意减免。不过,眼下的判罚只是初判,必须将他们拘进京来,仔细地再审一遍。”
  “不如将所有涉案的宗室都带进京来罢。”张清皎提议道,“若是证人,如樊山王等,亦能随时传唤。此外,涉及此案的宗室妇人,最好暂时安置在京中的宅子里,我会从宫中派出些宫女服侍她们。”
  “也好。”朱祐樘点点头,携着自家皇后去了西暖阁接大胖儿子。朱厚照见爹爹和娘亲来了,还歪着脑袋仔细地打量了他们一番。似是觉得两人的神色都与往常并无二致,他才嘿嘿地笑了起来,如平时那般亲亲热热地扑上前:“爹爹!娘!”
  朱祐樘将他抱了起来,托着他的小肥屁股:“想爹了么?”
  “想!”朱厚照在他的肩头蹭了蹭,亮晶晶的眼睛望向自家娘亲。
  “饿了么?”张清皎揉了揉他的小脑袋。
  “饿!”朱厚照响亮地应道,又指了指沈尚仪身后的宫人捧着的肉羹,“吃了!”沈尚仪自然不会让小主子饿着,早已经给他备下了吃食。不过,他只吃了小半碗肉羹而已,经过一番跑动之后,已经几乎消化完了。
  “咱们这便回坤宁宫用晚膳。”朱祐樘笑道,单手抱着胖儿子,另一只手藏在袖子底下牵住了皇后——今日见了那么些同室操戈、内乱不休的案子,他越发珍惜自己享有的安宁、平静而又温馨的生活。
  ************
  翌日,皇帝陛下的批复回到了内阁与六部,群臣都不由得略有些震惊。就连正摩拳擦掌准备进谏的言官们也都傻了眼,完全没有想到,一贯仁善慈和的皇帝陛下竟是如此雷厉风行——着令锦衣卫将涉案的宗室全部押送进京,大理寺、督察院、刑部三司会审,确认罪状无误后,将严惩犯重罪的宗室。此外,还将追究晋藩、岷藩、荆藩等地官员与监察御史的失职之责。
  于是,锦衣卫星夜赶路,将已经软禁起来的诸有罪宗室都押送进京。此外,凡是与案情有关的宗室或者罪宗家人、宫人仆从以及勾连的官员无赖等,也俱都送进京中待审。
  七月,本该好好庆祝朱祐樘的生辰。可因着罪宗陆续押送入京,他也没有甚么心情庆祝。张清皎便只安排了一场宫宴,自己亲自下厨给他准备了一场家宴。宫宴上,朱祐樘好不容易才收敛心思,陪着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说说笑笑,好好热闹了一番;家宴中,他卸下了所有伪装,暂时忘却了那些令人烦心的事,微微笑着与妻儿度过了短暂却又欢乐的时光。
  八月末,这些案子终于都审出了眉目。朱祐樘命三司将所有犯案的宗室及相关人员都提到御门前,亲自听他们承认犯罪事实。听着底下这些面目可憎的家伙陈述完自己所做的不法事,看着他们或痛哭流涕说自己必然会改正,或依旧一副毫不在乎的模样,朱祐樘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中满是坚定之色——
  “宁化王朱钟鈵,赐自尽。其余从犯,按律法处置。长子奇隐,奉武氏与刘氏在京中暂居,由礼部与宗人府教导。如其品性确实出众,方许袭封宁化王,否则日后以其子袭封。宁化王府私自出逃的所有宫人都放归家中,待奇隐袭封后再选宫人服侍。”
  “庆成王长子朱奇浈,与李学等恶人勾连,不仅偷盗贪污军粮银两,且私自结亲。其品行不适合继承庆成王爵位,只许袭爵镇国将军,且革去禄米三分之二。庆成王诬告无辜,纵容长子,罚三分之二岁禄,连罚五年。李学等人滥杀无辜,一并按律法处斩。”
  “南渭王长子朱膺罢,赐自尽。南渭王教养不当,纵容长子,革去禄米三分之一。朱膺钞状告有不实之处,亦革去禄米三分之一。其余从犯,亦按照律法处置。”
  而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荆王朱见潚身上:“荆王朱见潚,虐母致其忧愤而死为不孝,杀弟四人为不悌,逼辱弟媳强抢民女为不仁。如此恶徒,即便朕念在亲亲之情,亦无法宽宥。否则,便对不住荆王太妃魏氏、都梁王见溥、都昌王见潭以及朱见滏、朱见淲的冤魂。故而,赐其自尽。其爪牙从属数百人,按律法处置。都梁王王妃何氏、都昌王王妃茆氏,削去封号与冠服,各领其子在京受礼部与宗人府的教导。”
  跪在底下的朱见潚愣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一时间竟是反应不过来:不可能!不可能会让他死!他可是堂堂亲王啊!唯有谋逆的亲王才会判自尽!皇帝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就让他去死?!不是都说他比先帝仁慈许多么?!
  国朝至今,唯一由皇帝杀死的亲王便是汉王朱高煦,就因为他起兵要造反!而且刚开始宣庙也只是想囚禁他罢了,是他自己作死挑衅才落得了被炙烤而死的下场!其余亲王即使犯了不孝、/乱/伦/、食人之流的过错,也不过是废为庶人发往凤阳高墙而已!他不想死啊!他想活着!!他可是亲王啊,怎么能沦落到与其他人同样的下场?!
  “陛下!陛下!臣想将功折罪!!”惊惧之下,朱见潚的脸几乎都扭曲了,“臣要揭发樊山王朱见澋与楚藩永安王图谋不轨!!”
  作为证人跪在后头的朱见澋脸色惨白,见所有人都侧目而视,心中最后一丝亲情终是被磨得干干净净。他立即砰砰地叩首道:“陛下,这是诬告!臣……臣原本不想说的……朱见潚私自造武器,与世子祐柄图谋造反!”他对朱见潚已经没有任何兄弟之情,但仍然有些怜惜那些侄儿侄女,所以之前才并没有提起此事。但如今为了自保,他也不得不说了。
  “你胡说!你才是诬告!”朱见潚回过首,神态疯狂,几欲噬人。
  “是不是诬告,陛下派锦衣卫查探便知!”朱见澋再度叩首道。
  朱祐樘眯起眼——作为帝皇,他自然不可能容许任何人有不臣之心:“着令锦衣卫,给朕仔细地查!!将朱见潚与樊山王朱见澋分别软禁起来,荆王世子朱祐柄及见潚所有子女同样软禁!”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章写得……有点艰难,大家见谅~
  ————————————————————————
  这位荆王……简直是杀弟狂魔
  ————————————————————————
  明朝宗室很多名字都是很不常见的生僻字,所以打不出来,我尽量打同音字~
  如奇隐,是三点水+隐
  如膺罢,是金字旁+罢
  不过这些都不太重要啦,_(:3∠)_
  这部分宗室的案件是以后的引子,所以费了些时间写~
  第352章 宗室之变
  这几桩案子原本早已有定论, 证据与案情都已经理得分分明明, 判罚亦是朱祐樘早便与自家皇后商议之后做出来的。却没想到, 最终定案宣判的时候,荆王朱见潚竟然又闹出了这么一出,牵扯出了谋逆大案。
  事关宗室谋逆,朝廷上下无不严阵以待。牟斌亲自领着一队锦衣卫前往荆藩调查, 大理寺、刑部、督察院亦派人随行,务必将朱见潚与朱见澋的指控查个清楚明白。从理智而言, 众人都觉得, 与疯子无异的朱见潚所说的未必属实, 反倒是樊山王朱见澋揭发的那些事更像是事实。当然, 无论他们所言是真是假, 他们都必须搜出相应的证据来证实就是了。
  荆王府的属官与荆藩的地方官员得知京中八百里加急传来的消息后,几乎都险些厥倒在地——荆藩闹出这桩事来后,他们的官帽便已是摇摇欲坠了, 每个人都无不惶惶然地想着自己日后的出路。如今又出了谋逆案子,若是他们被牵扯其中,别说官帽了,就连性命都未必能保得住啊!
  为了给自己脱罪争取宽大处理,荆藩所有官员对于调查之事都格外热心。牟斌等人快马加鞭赶到荆藩的封地湖北蕲州后,便发现当地官员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来给他们提供各种线索, 求生欲极强。有人主动提供线索固然不错,但锦衣卫更擅长的是四处探查发现更多的线索。至于明辨线索真伪,自有大理寺、刑部与督察院的人审理。
  除了这桩案子尚在调查之中, 其他几桩案子已经尘埃落定。在三司官员与宗人府的陪同下,萧敬亲自带着御赐的毒酒来到诏狱之中。宁化王朱钟鈵与南渭王长子朱膺罢虽说知道大势已去,却依然不免心怀侥幸。如今见乌压压一群人冷冰冰地前来赐毒酒,两人才终于明白了甚么是绝望的滋味。
  这两人坏事做尽,即使如今求生欲再强,也只能求饶赌咒说自己一定会改过自新。可惜,两人身上都担着数十条人命,其中还有亲人的性命,除了他们的亲娘老子之外,谁都不会怜惜这两个杀人狂魔。
  萧敬见他们不肯就范,求饶不成便张口要骂当今圣上,立即命小太监将两人按住了,强行将毒酒灌了下去。不久之后,确认面色扭曲的二人都已经死了,他甩了甩拂尘道:“万岁爷仁慈,念在亲亲之情给这两位留了些颜面,允许亲眷为他们收敛。你们这便派人去告知南渭王与宁化僖顺王的刘夫人罢。”
  诏狱的锦衣卫颔首答应,宗人府的官员当场手写了文书,陪着锦衣卫前去给南渭王与宁化僖顺王刘夫人报讯。且不说南渭王与刘夫人听闻之后,是如何哀痛与怅惘,同样被关在诏狱深处的朱见潚亲眼见到了朱钟鈵与朱膺罢的尸首,简直是惧怕至极。
  他已然完全失去了荆王的体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见着锦衣卫来回巡逻,便疑心是不是前来赐他毒酒让他自尽的。如此生生地熬了几天,他便再也受不住了,疯狂地摇晃牢门大叫大嚷要求求见皇帝陛下。
  不过,没有一个锦衣卫将他放在眼里。知道他犯下的累累罪行后,所有人都已经不将他当成一个人,反倒觉得此人禽兽不如。既然是个畜生,那无论他说什么,都只当是吠叫即可,又何必惊动皇帝陛下呢?
  虽说朱祐樘并不希望这几桩案子惊动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但这回毕竟是本朝历代以来最为严厉的宗室犯案判罚,不少风言风语仍是传到了后宫中。周太皇太后赶紧将孙子叫到了仁寿宫仔细询问:“皇帝,那几桩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祐樘望了望王太后与张清皎,见两人都不着痕迹地使了个眼色,便索性挑着朱钟鈵、朱膺罢与朱见潚这三个丧心病狂的混账犯的事说了。周太皇太后听得心惊肉跳,连声唤着阿弥陀佛:“这世上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
  她其实是位强势的女人,从她当年如何待孝庄钱皇后便可瞧得出来,她若是咄咄逼人起来绝对是蛮不讲理的。可她的不讲道理是对待情敌的,在对子孙时却是一贯温和慈爱。即便偶尔与孙媳妇有些过不去,所作所为也不算是太过分。如今听说宗室里竟然还有这样的恶人,她只觉得心惊肉跳,连声道:“莫不是魔怔了罢!”
  朱祐樘解释道:“祖母,这种穷凶极恶之徒,绝不是犯了魔怔,而是屡屡触犯杀戒,且毫无悔改之意。孙儿听说他们犯的案子之后,也很是痛心——为他们杀害的那些无辜性命而难受。明明咱们一家子人都一心行善积德,放归宫女、俭省用度,无一不是为了积累功德感动上天,求得上天对家国社稷的护佑。可这些混账东西却是无恶不作,与咱们崇尚的作为背道而驰。”
  “孙儿不担心别的,只担心他们的作为会触怒上天,降罪于国,降罪于民。好好的江山社稷,良善的平民百姓,怎能被他们祸害了去?孙儿是皇帝,是天子,是万民之父,是江山之主,怎么也该给受害之人主持公道才是。”
  周太皇太后原还顾虑着这回的刑罚是不是太严厉了些,但听了那些恶形恶状,又听孙子提起了江山社稷,她便皱着眉点头道:“唉,都是一家子人,咱们每日里想着积善攒功德,偏这些人心眼子都歪了,总想着作恶。若是将咱们攒的功德都败坏光了,我们还能向老天爷说理去不成?”
  “可不是么。”王太后附和道,“都是皇家宗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做的恶,必定会连累咱们所有人,怎么能不受罚呢?再者,他们伤的可不仅仅是平民百姓,更有自家亲人。如此禽兽不如的恶徒,若是不狠狠责罚,宗室的风气都要教他们败坏了。正家风方是根本,叫儿臣说,皇帝这事儿做得对。”
  周太皇太后长叹一声:“也不知他们的爹娘是怎么教的,怎么都教出了这样不孝不悌的东西?便是皇帝都须得谨言慎行,不会随性所欲呢,他们却一个比一个更像暴君,听着和夏桀商纣也没有两样了。”
  旁边的太妃们亦都觉得可怕,忙不迭地打量自家孩子——不得不说,不是她们自卖自夸,自家的这些孩子不说别的,光是心性就足以胜过外头那些个宗室了。这样的好孩子才值得疼爱,至于那些混账玩意儿,就该按照律法来处置才是。
  谁都没有发觉,邵太妃不知又想到了甚么,脸色一片煞白。她暗地里打量着君威渐重的朱祐樘,手中紧紧地攥着帕子,不由自主地想道:都说皇帝性情仁慈温和,怎么偏偏对这几个犯了罪的宗室下了这么重的手?!要知道,若非谋逆大罪,历代皇帝都绝不会轻易赐死宗室。更不必说,其中有一位还是亲王!皇帝都须得唤一声从叔父的长辈!!
  不得不说,人与人的思维真是千差万别。正常的人都只会觉得这次判罚很公正,匡正宗室的风气亦是迫在眉睫;可不正常的人或者心虚的人总是思维清奇,不从事情的本身来判断,反倒是增添了许多臆想的内容。
  当日,邵太妃便赶紧唤了朱祐杬兄弟三人,与他们提起此事,叮嘱他们日后就藩须得谨言慎行。因朱祐杬正准备就藩,事务繁多,劝了她几句后便告退了。见他走了,邵太妃思虑再三,忧心忡忡地与次子朱祐棆道:“皇帝这是在给宗室立威呢。不然,若按照前朝旧例行事,将他们发去高墙就足矣,又何必要他们的性命?都是自家人,何必做得这么绝呢?”
  朱祐棆宽慰道:“皇兄这回也是气得狠了。无论换了是谁,听说这种事都无法平心静气。娘不必多想,我们兄弟都不是那样的人,皇兄平日里一直变着法夸奖我们,对我们都很满意。”
  邵太妃听了,不由得红了眼眶:“都说皇帝是温和的性子,可他到底是皇帝,杀伐果断,杀自家亲族也不会眨一眨眼睛,与先帝完全不像。唉,我的儿啊,你以后可别总是将皇帝当成一位温和的兄长了。他是君,你是臣,怎么都须得小心着些!”
  朱祐棆不似朱祐杬那般,时常听邵太妃翻来覆去地念叨着这些事,也不知她有被害妄想症。他仔细想想,觉得娘说得似乎也挺对的,于是点头道:“娘放心,我知道分寸。”是啊,君臣有别,他们又怎么能真的将皇兄当成亲密无间的兄长呢?更何况,他们还是异母兄弟,感情又如何比得上同胞兄弟?
  不多时,几桩案子的判罚结果经由邸报传遍了天下。所有宗室都意识到,当今皇帝陛下绝不是软弱可欺的。相反,或许正因为他善良,所以眼里才揉不下沙子,容不得恶人猖狂,容不得行不法事的人得意洋洋。
  不过,有人觉得皇帝陛下判罚得好,自然也会有人像邵太妃一样,觉得皇帝陛下对犯罪宗室太过苛刻。正当某些宗室私下里议论起来,觉得皇帝不顾念亲亲之情的时候,皇帝陛下又点名褒奖了数位美名远扬的宗室。他不仅褒奖了他们,给了他们丰厚的赏赐,还邀请他们年底入京朝见,打算专门给他们赐宴。
  听得这个消息,所有宗室再次震惊了:朝见?!朝廷都已经多久没允许过藩王进京朝见了?!皇帝陛下这是啥意思?!
  作者有话要说:  _(:3∠)_
  好困……么么哒,争取最近隔三差五补更,把之前那些给补回来
  ——————————————————————————————
  已抓虫
  第353章 引导向善
  想当年, 高祖皇帝曾立下规矩, 要求各藩亲王必须每岁朝觐。那时候, 诸藩通常不是在京城,便是在去往京城的路途上,或者正准备着前往京城。太宗皇帝尚在时,也经常召见兄弟子侄, 叙一叙离别之情。
  可谁能料到,自从朱高煦发动叛乱作死之后, 宣庙便一概不准亲王来朝呢?许是觉得藩王时刻准备着来朝, 说不得其中就有像朱高煦那样打算犯上作乱的奇葩, 宣庙索性决定, 从此以后就让各路藩王都老老实实地在封地里待着。蹲在封地里, 没有朝廷的旨意,藩王便一步都不许动弹。既然困守王府之中,便是心有不轨的意图, 也不可能大肆招兵买马,照着朱高煦那厮学,趁着入京的时候发动叛乱。
  于是乎,自此之后,宗室便形如软禁于封地之中。没有朝廷的旨意,不仅不能与兄弟子侄走动, 连封地所在的城池都无法迈出一步。就藩再也不是甚么天高皇帝远的好事,而是意味着母子生离,兄弟姊妹不能再见, 此生坐困愁城。
  英庙时,破例召见了一回叔父襄王。这也不过是因着襄王素有贤名,且在他与景泰帝兄弟二人的纠葛中,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他罢了。饶是如此,襄王也仅仅进京了两回,便已被视为异数,后来再也不曾朝见了。
  先帝时期,一位藩王都不曾见过,当今皇帝陛下这几年亦是如此。别说其他藩王了,便是嫡亲叔父崇王再三奏请入京朝见,周太皇太后也一直思念他,朝臣都纷纷拦着不让陛下准许呢——话说回来,眼下是怎么回事?为何从来都极力反对藩王入京朝觐的重臣们这一回竟是改了性子?
  其实,初听闻皇帝陛下的意思时,内阁与六部重臣都是打从心底里不赞同的。宣庙之所以不许藩王朝见,自然是有道理的。藩王频繁入京,一则极有可能助长其不臣之心,二则若形成定制容易趁乱生事,三则给了他们交通京城官员的机会,四则进京出京的路途上必定劳民伤财。既然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他们又如何会答应呢?
  可朱祐樘却道,他并不是打算恢复藩王宗室入京朝见的祖制,而是想将如今的朝见当成一种奖赏与荣耀,不知不觉间令所有宗室都心生向往。“既然连民间的少年神童都能得朕亲自召见褒奖,朕也会时不时赐给义民贞妇匾额,为何却不能以此勉励行事端正、与人为善的宗室呢?”
  “陛下可赐予金银或适当给他们加俸禄。”内阁与诸臣回道,“赏罚分明,便已经足够匡正宗室的风气。陛下无须冒险,将宗室召回京城。”
  朱祐樘摇了摇首:“诸位爱卿若是见到族中有勤奋好学的子弟,难道也仅仅只是派人给他们送金银而已?连见他们一面,亲口勉励他们几句,亦是如此吝啬么?对于这些子弟而言,究竟是金银重要些,还是诸位爱卿的赞赏更重要些?”
  众臣一时间无言以对。朱祐樘微微一笑:“只冷冰冰地赐给金银,何来亲亲之情?看起来,甚至比给陌生人布施还更凉薄些。朕以为,皇家宗室的亲亲之情,绝非是宗室行不法事时毫无道理地偏袒他们,而是在他们行善的时候及时的给他们勉励与赞赏。既然入京朝见如此不容易,那便没有甚么比朕召见他们更令他们感触万分的奖励了。”
  “爱卿们尽管放心便是,朕会派锦衣卫接他们入京,绝不会容许他们的仪驾沿途惊扰官府与百姓。入京之后,朕也会妥善地安排他们住下,等到赐宴结束,便命锦衣卫送他们衣锦还乡。如此褒赏,诸宗室才会明白朕希望他们做甚么。有足够的激励,便是那些心性一般的,亦会为之而努力。”
  皇帝陛下终是说服了内阁及六部重臣,并根据锦衣卫的回报,亲自拟定了首次邀请朝见的宗室名单。他们无一不是心性仁善,于某一道颇有才华且在封地内素有贤名者。其中既有亲王、郡王,亦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中低层宗室。
  这份名单经过锦衣卫的反复查验,确认没有一人是沽名钓誉或者佯装出来的伪君子,这才公布天下。列在旨意上的每一个人皆是又惊又喜,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他们何曾想过,不过是本本分分地生活,便能得到皇帝的褒奖,还能入京觐见呢?
  不少每年都会递折子想入京朝见的藩王亦是仿佛见到了曙光,数年都未曾得见儿子的太妃们更是无比震动。譬如年事已高常年思念幼子的周太皇太后,譬如年年都不放弃奏请朝见的崇王朱见泽等等……
  不就是与人为善么?不就是做个正直善良且独具才华的君子么?为了见到儿子,赶紧寄信让他们好好努力还不成么?为了能够入京见母亲一面,甚至见一见兄弟子侄,从今天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还不成么?
  对此感触最深的便是朱祐杬兄弟几个,他们都觉得,这是皇兄专门为他们构想出来的一条明路。因而,他们特地来到乾清宫觐见,眼眶红红地向着皇兄保证,就算不得不就藩,他们也会在封地里修身养性,好好地做善人,争取每一次皇兄奖励的名单上都有他们,争取每一回朝见赐宴时都能兄弟团圆。
  被弟弟们簇拥起来的朱祐樘有些哭笑不得,或许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罢。他从来都没想过放弟弟们去就藩,这事儿当然不是专程为了他们构思出来的。不过,藩屏之制的每一分变化确确实实都关系到他们。若此事能让几个顽皮的稍稍收收性子,对待课业与未来都认真些,于他而言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就在所有宗室都被这封旨意砸懵了,或摩拳擦掌打算好好努力,或晕头转向不知该何是好的时候,朱见潚与朱见澋互相举报揭发谋逆的案子终于查得清清楚楚。派往荆藩的官员几乎是日以继夜地查案,终是紧赶慢赶地查出了结果。
  牟斌亲自赶回京城禀报,将所有证据与证人都带到了御前:“荆王确实曾私自打造了许多弓弩,还在荆王府附近修筑土山、操演船马。不仅如此,他私下收购贪污了许多生铁与器械,都暗暗地存放在了库房里。这些事,世子朱祐柄也参与颇深,应是与他同谋不轨。”
  “至于樊山王,虽与楚藩永安王过从甚密,却并没有出格的举动,不过是通信说了些家事罢了。不过,樊山王在封地之中也并非一心为善,同样做了些不法事。”当然,与朱见潚比起来,朱见澋怎么都勉强算是个好人了。
  朱祐樘命三司查验,又传唤了荆王世子朱祐柄审问,确认荆王朱见潚谋逆属实,朱见澋谋逆是子虚乌有之后,遂毫不犹豫地赐了朱见潚自尽。
  如今诸藩宗室都忙着洗心革面天天向上呢,哪里顾得上议论荆王的生死?甚么?还有人暗搓搓地说判罚太严苛?有甚么严苛的?朱见潚不孝不悌不仁不义,这种玩意儿他们才不屑于为伍呢!如果放过了他,被他害死的朱见溥等四人怕是在地底下都闭不上眼睛!陛下之所以大义灭亲,也都是为了宗室的风气着想啊!
  于是,朱见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在了诏狱里。临死之前,他百般挣扎,披头散发地咒骂着所有人。但前来赐死的萧敬却丝毫不为所动,使个眼色便让人给他灌下了毒酒。朱见潚死得面目扭曲,但与被他凌虐而死的四位弟弟相比,他所遭受的折磨已经算是极轻了。
  既然人已经死了,锦衣卫与宗人府便奉口谕,前往安置荆藩众宗室的宅子里传话,让朱见潚的子女给他敛尸。然而,此时的荆藩众人已经是乱成一团,谁都顾不上给他收敛了——荆王世子朱祐柄因涉及谋逆被废为庶人,朱见潚的内眷与子女也全都被革去封爵。他们也不能在这间宅子里继续住了,作为罪宗,必须前往刚修筑好的京外“高墙”安置。
  失去了荣华富贵,失去了年俸禄米,荆藩众人只觉得前途一片黑暗。埋怨朱见潚的有之,埋怨朱祐柄的有之,可却没有一个人想过,他们的父亲做下那么多残虐之事时,他们为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何从来没有人劝过?既然他们的荣华富贵是因朱见潚的血脉而来,因他而失去亦不过是因果循环罢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